汶川县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及优化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bd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也是整个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高山峡谷区处于较高的海拔和复杂的地形条件下,山路崎岖,土地破碎,可利用耕地较少,土地资源较为稀缺,过度开发会破坏生态环境,未充分利用又会浪费本就短缺的土地资源,因此,土地合理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为研究对象,针对研究区特殊的地域条件,结合自然环境条件和人文环境条件两方面因素,采用实地调查法、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法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对汶川县2009年~2018年间土地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构建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对研究区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和分级,基于评价结果提出优化建议,以期为该地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本文选取2009年、2012年、2015年和2018年这四个时间节点的土地利用数据,在数量上和程度上分析土地利用的变化幅度、动态度、综合指数以及土地利用类型转移量等情况。研究发现汶川县面积最大的是林草地,最小的为建设用地;从变化幅度、动态度、综合指数以及转移量等多方面分析,发现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趋于较为稳定的态势,建设用地转入量最大,林草地转出量最大,耕地面积较少,土地较为破碎、分散,平均规模较小。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选取影响土地利用的11个指标进行分析。在自然环境方面,汶川县海拔东部、东南部低,西部、西南部较高;51.34%的土地坡度在35°以下,且土壤侵蚀程度较低,利于农作物种植;降雨量南部较多,北部较少,呈现南湿北干的气候特点;水源丰富,但该区域岩层构造破碎,夏季地质灾害较多。在人文环境方面,县城东部和东南部人口密度较大,交通条件较为便利,聚落主要沿河两岸分布,且旅游资源相对丰富。选取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为评价指标,运用均方差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利用Arc GIS 10.2软件进行叠加分析和分区统计,对汶川县土地进行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处于临界适宜区的土地面积最大,面积约为280528.31hm~2,高度适宜区的土地面积最小,约为11197.16hm~2。其中临界适宜区及以上适宜程度占比为87.21%,说明汶川县大部分土地处于临界适宜的状态,小部分处于不适宜的状态。因为土壤侵蚀程度、高程、坡度及距离地质灾害远近等限制因子的约束,不适宜区和特别不适宜区主要集中分布在耿达镇、威州镇、卧龙镇、雁门乡和龙溪乡,其中耿达镇、卧龙镇和威州镇较为突出。根据土地利用程度影响因素和土地适宜性评价分区结果,分别对特别不适宜区、不适宜区、临界适宜区、比较适宜区和高度适宜区进行优化。然后选取三个典型村在优化后进行重新评价,对比优化前、后的效果,以期能为整体优化提供参考意见。
其他文献
云南松林(Pinus yunnanensis)是我国西南地区特有树种,森林面积广阔,既是建筑用材林,也是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的重要生态林,然而近年来遭受外来植物的严重入侵。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原产于中美洲国家,最早于20世纪40年代从中缅边境传入我国,因其较强的适应能力、较快的扩散速度,现已对我国西南地区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了严重威胁。研究本土植物群落的可入侵性,
学位
水源涵养功能是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功能之一,可以减缓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在水资源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安全方面极为重要。沱江流域位于四川盆地腹地,是四川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同时也是长江中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对维持整个四川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稳定至关重要。因此,定量描述沱江流域水源涵养功能时空变化格局,探究未来情景模拟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源涵养功能,研究结果对生态文明建设与水源涵养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位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森林生态系统是最大的有机碳库,也是其构建碳循环和碳库的决定性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西藏作为我国最西部的地区,区域内气候条件多变、地理因素复杂,准确估算西藏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和碳储量并对其空间分布进行探究,不仅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组成提供理论依据,还有助于预测森林生态系统中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对西藏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动态变化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历年来西藏森林生态系统碳库变化的趋
学位
随着全球变化的影响,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成为影响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同时,城镇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变化对城镇的发展影响越来越严重。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人类开发利用国土空间的速度,使国土空间的景观格局发生变化,人地关系越来越紧张。在生态文明的建设历程中,国土空间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完善规划体系,优化和保护空间格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文中详
学位
“5·12”地震对汶川县土地利用及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加之近年来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土地粗放利用,经济发展模式缺乏生态环保理念,给区域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带来严重威胁,致使人地矛盾问题更加突出。研究区是我国水源涵养区和生态服务功能保护区,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和作用。但由于区域内山高坡陡谷深,岩体松散破碎,地震所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将长期存在,导致生态恢复成果保存难度大,生态环境状况需要长期追踪监测
学位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也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近十几年来,由于人为和自然原因,栖息地大面积丧失,直接导致我国大熊猫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对于大熊猫的保护迫在眉睫。栖息地质量评价是进行大熊猫种群保护工作的基础,本研究选择四川茂县宝顶沟自然保护区(东经102°56′-104°1
学位
城市森林公园地理位置优越,且具备多种生态环境保健等功能,已逐渐发展成为城市居民进行休闲游憩的重要场所。而植物群落是城市森林公园基本组成单元,是实现森林公园自身生态效应的基石,植物群落结构的科学性直接影响公园绿地发展水平。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正在构建生态防护体系,因此研究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植物群落及生态效应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选择了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龙泉段的25个植物群落为主要研究对象,于2020年
学位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在数千年的进化中,逐渐转变为以亚高山竹类为主食的植食性动物,竹类中的营养物质是大熊猫生长发育和遗传繁殖的物质基础。大熊猫在一年中不同季节的生长发育阶段,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不同,会选择主食竹不同种类及部位。本研究以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通过野外样地调查和实验室代谢组学分析方法相结合,探讨并解析大熊猫对主食竹种类及其部位季节性选择的原因,并
学位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植物的综合性国家级保护区,目前保护区境内生存着100多只野生大熊猫。近年来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重金属污染可能会对卧龙大熊猫的健康产生潜在威胁,本研究以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野生大熊猫栖息地土壤、主食竹以及大熊猫粪便为研究对象,共采集到土壤样品31份,竹子样品33份,粪便样品20份,通过实验测定出样品中重金属元素Cr、Mn、Ni、Cu、Z
学位
湿地公园是现代城市居民游憩的主要场所,它的出现让城市湿地生态得到了有效保护。近年来,随着我国对湿地公园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和建设方兴未艾。然而,根据已投入使用的湿地公园来看,作为水陆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游客接触最频繁的岸带空间成为了安全事故频发区。在国内湿地公园数量不断增加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要提高对岸带空间游憩安全的关注度和重视度。因此,本文选取成都市青龙湖湿地公园作为研究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