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式宽带移相器关键技术研究

来源 :南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azumi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移相器能够对电磁波的相位进行调整和控制,被广泛应用于相控阵天线、相控阵雷达、圆极化天线、波束成形网络和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中。随着无线通信系统向高集成度发展,系统内部的环境噪声和电磁串扰等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同时具有差模移相和共模抑制功能的平衡式移相器必将成为移相器领域新的研究热点。此外,随着无线通信系统的快速发展,频谱资源日益紧张,而宽带系统因其兼容性好、传输速率高等优势成为未来无线通信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平衡式宽带移相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然而目前宽带移相器的研究主要针对单端式结构,对平衡式宽带移相器的研究还是空白。因此,本文将紧紧围绕平衡式移相器的宽带化技术进行研究,同时研究保持宽带移相条件下的小型化实现和可调移相实现等,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总结了针对平衡式移相器研究的完整理论分析方法。首先根据移相器电路结构特点,利用奇偶模等效电路或混合模S参数与微波网络相结合表达其差模和共模S参数,并分别计算其差模回波损耗、插入损耗、移相和共模抑制,进而得到整体性能。其次总结了平衡式移相器的宽带移相理论,为后续的平衡式宽带移相器设计提供理论基础。2、基于λ/2耦合线提出了首个平衡式移相器。该平衡式移相器仅用单个半波长耦合微带线及加载在中心位置的半波长微带线实现,因此具有小尺寸的特点。在差模和共模工作时分别等效为中心枝节短路和开路的T型传输结构,因此可以获得三个差模传输极点和一个共模传输零点分别实现宽带的差模阻抗匹配和共模抑制。差模移相以延迟线为移相基准,并以耦合线的奇模阻抗及枝节阻抗控制满足移相误差的宽带移相。本文以奇偶模等效电路结合微波网络分析得出完整的理论表达式,并依此对差模阻抗匹配、差模移相及共模抑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到相应控制带宽的方法,并总结了设计流程。针对该移相器设计并加工了移相值为30°、60°和90°的案例,对应的工作带宽分别可达到68%、70%和73%,主线尺寸分别仅有0.06λg~2、0.08λg~2和0.1λg~2。3、基于λ/4耦合线提出了平衡式宽带移相器,相对于上个设计,其工作带宽不再受限于共模抑制带宽。该平衡式移相器的奇模等效电路为四分之一波长耦合线两端加载四分之一波长短路枝节的π型传输结构,因此可以获得四个差模传输极点实现宽带差模阻抗匹配。通过耦合线的奇模阻抗和枝节阻抗抵消延迟线引起的移相偏离实现宽带平稳的差模移相。对称线上加载的阶跃阻抗线可以在不影响差模响应的情况下展宽共模抑制带宽。本设计利用奇偶模等效电路结合微波网络分析法得到理论表达式,并据此进一步研究其宽带差模阻抗匹配、移相和共模抑制等的工作机理,总结了设计流程。为了进行原理性验证,设计、加工并测试了移相值为45°和90°的平衡式移相器案例,其工作带宽分别提高至81%和82%,对应主线的共模抑制带宽分别可达到91.4%和120%。与前述平衡式移相器相比,本设计具有更宽的工作带宽、结构简单和固定参考线等优点。4、基于开槽基片集成波导(SIW)提出了单端及平衡式宽带SIW移相器,解决了目前SIW移相器工作带宽窄、移相范围小和结构复杂等问题。该移相器通过在SIW上金属面刻蚀两个对称横向串联槽实现,因此结构简单。所加载的两个对称横向串联槽使电路获得三个谐振点实现宽带阻抗匹配。通过改变槽的尺寸抵消延迟线引入的移相偏离实现宽带平稳移相,并通过增加槽的个数提高了移相范围。上述原理可以进一步应用在平衡式SIW移相器,并利用TE20模式、TE10(TE30)模式分别仅能传输差模信号与共模信号的特点,实现差模工作和共模抑制。本设计通过SIW中槽的等效电路,结合关键参数扫描分析,得到带宽控制方法,并总结单端和平衡式SIW移相器的设计流程。最终设计、加工并测试了26GHz单端SIW移相器及3.5GHz平衡式SIW移相器。单端-90°(-45°、45°和90°)SIW移相器的工作带宽分别达到了27%(29%、36%和39%)。平衡式45°(90°、135°和180°)SIW移相器的差模工作带宽均为20%,共模抑制带宽为59%(59%、58%和57%)。5、提出了一种多枝节加载的平衡式宽带可调移相器。该移相器中耦合线终端变容二极管的容值随其偏置电压改变,因此在不同偏压下实现不同的传输相位,进而实现压控可调移相。在差模和共模工作时分别等效为多枝节短路和开路的级联T型传输结构,因此可以获得多个差模传输极点和多个共模传输零点分别实现宽带差模阻抗匹配和共模抑制。在中心对称线上加载的开路枝节,可以在不影响差模工作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共模抑制带宽。通过对终端加载变容二极管的耦合线进行网络分析,可以从理论上阐述其宽带可调的移相机制。通过对整体电路进行奇偶模等效分析,结合微波网络,可以得出完整的理论表达式,并依此对差模阻抗匹配、移相和共模抑制进行理论分析,得到相应的带宽控制方法。本文设计、加工并测试了可以实现0°~90°移相压控可调的平衡式移相器案例,差模工作带宽为45.5%,共模抑制带宽可达69%。与已报道的可调移相器相比,该设计首次实现共模抑制功能,且具有较宽的工作带宽。
其他文献
目的Tau的异常过度磷酸化和聚集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等相关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非常关键,最近的研究提示病理性tau蛋白在AD脑中朊样传播可能是其发生发展的分子基础。本论文提出tau磷酸化和截断是否在其朊样聚集传播中发挥作用以及能否通过自噬激活剂干预病理性tau朊样传播等两个尚待回答的问题,从下列五个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研究。第一部分:过度磷酸化与截断是AD脑
学位
水下定位技术作为海洋技术开发的难点和海洋工程应用的瓶颈,近年来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由于电磁波穿透有限,传统卫星定位技术无法覆盖水下,因此声波成为当前水下定位的主要手段。水声的传播与海洋环境密切相关,水体的非均匀性、动态性,以及目标节点的运动性,使得通过水声对目标节点进行定位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论文从移动节点的视角出发,结合节点平台运动和所经历的环境特征,研究针对水下移动节点的水声定位理论和方法,旨
学位
<正>假期里我翻看了以前去旅行时拍的照片,其中2015年参观过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和2019年游览过的日本清水寺引起了我的关注,因为这两组建筑都是"榫卯结构"。榫卯结构是两个木制结构上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凸出与凹进的部分相互咬合,起到连接稳固的作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东方之冠,设计精妙,它借助这种可以追溯到大约7000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就出现的榫卯结构,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积淀,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
期刊
通过试验筛选出商品有机肥在胡萝卜上的适宜用量,验证土壤养分测试数据和胡萝卜商品有机肥施用量及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施用商品有机肥的处理均比不施肥处理增产,且产量差异极显著;本试验条件下亩施尿素20 kg+过磷酸钙20 kg+硫酸钾5 kg基础上,再亩增施商品有机肥400 kg,胡萝卜产量最高,经济效益佳。
期刊
各向异性等离子体和分层介质中电磁波传播与散射理论分析在遥感、无线通信、航天航空等领域均有广泛应用。随着通信系统的深入研究,甚低频电磁波(VLF)逐渐成为电离层探测和深空探测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研究了VLF波在各向异性电离层中对有限长柱体的近区散射以及电磁波在分层介质中的辐射场。由于电离层在VLF波频段表现出各向异性,VLF波在电离层传播过程中会分裂成寻常波(O波)和非寻常波(E波)。鉴于两种波的衰
学位
近年来,深度学习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得到飞速发展,极大缩短了研发的时间。但是传统的深度学习算法集中定义在欧氏结构数据上,而药物研发相关的生物大数据往往具有复杂高维的非欧氏结构,比如表征分子形状的三维结构、表征生物数据间相互关联的关系图等。为了适应深度学习算法,这些非欧氏结构数据往往被转化成欧氏结构数据,这会造成有效信息的丢失,也增加了对模型可解释分析的难度。图神经网络将传统的深度学习算法迁移到非欧氏
学位
天然产物在自然进化中形成了复杂而新颖的结构和多样的生理活性,为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提供了丰富的来源。针对天然产物的模块化修饰,能够调节活性,提高成药性,并进一步拓展化学空间,是药物化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许多三萜类天然产物具有独特的药理活性。五环三萜类天然产物白桦脂酸是胆汁酸膜受体TGR5的天然激动剂,TGR5参与体内多种代谢过程的调控,其激动剂是治疗二型糖尿病、肥胖等代谢性疾病潜在的有效手段。本课题
学位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加之国内煤炭开采资源不断减少,传统的煤炭开采工艺多已经不能满足矿井的需要,因巷道围岩大变形引发的安全事故日益严重。提高采煤安全性需改进传统的采煤技术。基于此,通过对无煤柱自成巷110工法的特点及实践应用进行研究,分析与阐述了无煤柱自成巷110工法开采技术工艺,结合1228综采工作面的实际情况,在采空区侧定向顶板切割中切断了部分顶板压力传递,可有效减小巷道顶板周期性压力。根据
期刊
110工法无煤柱开采(简称110工法)是煤炭开采工艺的一项重大技术变革,通过对该方法进行应用,可以提高回采效率,避免非必要能源浪费现象的发生,具有划时代意义。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110工法在具体应用工艺难度大,为了充分发挥其作用,需要做好相应分析工作。针对110工法无煤柱开采技术试验方法相关内容进行探究,希望对相关工作人员以及煤矿行业发展都能有所帮助。
期刊
<正>古代中国的木构建筑,无论是紫禁城、悬空寺、应县木塔等大建筑或是板凳、桌子等小家具,都讲述着"不用一根铁钉"的故事。在不使用金属钩钉的年代,匠人们仅凭木材之间的凹凸契合,即榫卯结构就组合出牢固的家具,搭建起稳固的建筑,凸出的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去的部分叫卯(或榫眼)。榫卯结构历史悠久,在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发现的干栏式建筑遗迹,被认为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