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岸大型海藻对光和CO2浓度变化的生理生态学响应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innow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定生大型海藻,分布于临近人类生活圈的沿海水域,在近海生态系统与碳循环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受人类活动影响,大气与海洋中CO2浓度持续升高,海洋酸化日趋加剧。大量研究表明海洋酸化亦或促进,亦或抑制,或不影响大型海藻的光合固碳与生长。这些不一致的结果,除了与物种有关,还与其它环境条件密不可分。海藻受多种环境变化的影响,其中阳光辐射与CO2浓度水平的变化直接影响其光合作用与生长。为此,本文在深度综述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揭示了几种典型海藻在不同水平光强与UV辐射下对CO2升高与海水pH变化的生理生态学响应,并研究了 CO2喷口附近海藻对酸化的适应性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绿藻石莼具有高效光保护机制,缓解了光系统Ⅱ与光系统Ⅰ在高光下的光损伤,有助于其在光胁迫条件下维持高效固碳。在阳光辐射日变化过程中,石莼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效率和有效光量子产率与光强呈负相关,上午随光强升高而而下降,下午随光强减弱迅速恢复;而其光系统Ⅰ有效光量子产率几乎不受阳光辐射变化的影响,仅在正午高光下表现出轻微下降。另外,依赖光系统Ⅱ(NPQ)和光系统Ⅰ的非光化学淬灭,及围绕PSI的环式电子传递(P700+再还原速率),在高光条件下显著升高,且持续活跃,即使在下午光强减弱时仍维持较高水平。这些高光适应性策略参与平衡光系统能量吸收与利用,保证了石莼光合作用由光反应向暗反应能量输送的稳定性,反映了该物种在全球潮间带广泛分布的重要光生理特征。对红藻条斑紫菜的研究结果显示,高光与UV辐射显著抑制了其光合作用和生长,而海洋酸化条件下该抑制被缓解,显示了酸化与UV的拮抗效应。UV影响下,Kautsky曲线(荧光动力学过程,OJKIP曲线)中K点相对可变荧光显著升高,表明放氧复合体受损,由此造成的供体侧光抑制诱导了光系统Ⅱ活性下调,电子传递速率下降,光合固碳量减少。UV对生长的抑制率约为31%,其中UVA与UVB的抑制率分别为26%和5%。生长在高CO2/酸化条件下的藻体,紫外吸收物质与NPQ显著升高,围绕PSI的环式电子传递持续活跃,参与吸收或耗散过剩激发能,缓解了UV引起的光化学效率抑制,光能传递效率提升,光合固碳与生长受到促进。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调查了自然酸化海域海藻生态,研究了其光合作用对酸化的适应性响应。在日本下田附近CO2喷口处,探讨了不同pCO2/pH梯度下海藻种群分布及其生理生态学特征,发现距离CO2喷口越近(pH越低),海藻群落结构变化越明显,钙化与非钙化海藻丰度均显著下降。在pCO2约为300 μatm(pHtotal=8.22)的海区,原位调查共鉴定出23种海藻(其中绿藻、红藻、褐藻分别有2,18,3种,钙化海藻3种),而在pCO2约为900 μatm(pHtotal=7.90)的海区,仅发现10种海藻(其中绿藻、红藻、褐藻分别有3,4,3种,钙化海藻1种)。通过测定该海域海藻的光合指标发现,光能利用效率、电子传递速率、光合作用达到饱所需的光强及最大光合固碳速率,发现CO2浓度升高促进了非钙化大型海藻类的光合作用。栖息于CO2喷口区的红藻雅致石花菜(非喷口区优势藻),高光条件下光系统损伤较大,修复速率较低;而褐藻波状网翼藻(喷口区优势藻种)耐受高光,在较低pH下仍维持较高的光合效率。该结果显示,高光耐受型海藻适应酸化胁迫的能力较高。综上所述,绿藻石莼与红藻紫菜类对阳光辐射与CO2浓度升高表现出明显的种间差异,但均属高光耐受型海藻,能耐受酸化胁迫,其生长受益于CO2浓度升高。尽管CO2浓度升高能缓解UV对海藻叶状体生长的抑制作用,其微观生活史阶段可能对酸化与UV辐射较敏感。自然阳光辐射下CO2喷口附近的海藻丰度随pH下降而降低,暗示阳光辐射与酸化影响下海藻难以完成其生活史。因此,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讨不同生活史阶段对酸化和UV的响应,阐明酸化调控群落结构变化的机理。
其他文献
随着科技水平快速发展,在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电子产品、电器设备和塑料聚合物,随之而来的是电子垃圾和塑料高聚物的大量产生和污染。溴化阻燃剂(Brominatedflameretardants,BFRs)作为电子产品和塑料聚合物添加剂,是一类有较好阻燃效果的有机物。四溴双酚A(Tetrabromobisphenol A,TBBPA)是生产量最大、使用最广泛的BFRs,因在世界范围内的环境介质中都检测出T
学位
炎症性肠病(IBD,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是一类复杂的临床疾病,几十年来仍然悬而未解。由于其复杂的病因学,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表观调控因子对其具有重要调控作用。我们从临床数据入手,发现H3K9三甲基化转移酶SETDB1可能对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多种小鼠模型的构建和体外类器官培养实验以及多种实验手段结合临床数据与样本的分析,我们验证了一条经由SETD
学位
疟原虫是疟疾传染病的致病寄生虫,每年因感染疟原虫而发病的人数超过1.5亿,疟原虫的传播严格依赖雌性按蚊,随按蚊叮咬疟疾病人进入按蚊中肠,在中肠内发育为新月形且具有运动能力的动合子,动合子入侵和穿越按蚊的中肠上皮,随后在中肠上皮基底层发育为卵囊,这是疟原虫通过按蚊传播的必需步骤。P4-ATPase又被称为磷脂翻转酶,它能够将特定的磷脂分子从磷脂双分子层的一侧转运到另一侧,从而维持细胞膜磷脂分布的不对
学位
我国是鼻咽癌的高发地区。2018年,我国的鼻咽癌新发病例约占全球的约50%。通过筛查可显著提升鼻咽癌的早期诊断率、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目前已经发现多种标志物在鼻咽癌患者中显著升高,并建立了抗体筛查、DNA筛查等筛查策略,但是,由于鼻咽癌的发病率较低,目前鼻咽癌筛查的阳性预测值仍较低,抗体筛查和DNA筛查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仅为4%和11%,造成大量的假阳性,不但会增加筛查成本,而且会对未确诊者造成一定的
学位
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是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在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因其地处海陆交界,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了既丰富又不失特色的微生物类群,它们在驱动元素循环、过滤陆源污染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是一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苯环构成的典型有机污染物,随着社会飞速发展和日益频繁的人类活动,PAHs污染逐
学位
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石首鱼科(Sciaenidae)、黄鱼亚科(Larimichthysinae)、黄鱼属(Larimichthys),是我国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类。随着大黄鱼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病源性疾病日益严重,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其中,病毒性疾病是制约大黄鱼养殖业绿色发展的主要病害之一。因此,深入研究大黄鱼抗病毒免疫机制,将为其
学位
潮间带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长期以来被作为典型系统来研究生物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及其机制。潮间带生境具有高度异质性,并且潮间带生物对高温的耐受能力具有高度的生理多态性,这都对潮间带生物适应环境变化具有重要作用,相关研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以潮间带几种常见贝类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各物种的热生理性能,结合栖息地的环境温度和生物体温数据,对环境异质性和生理多态性在潮间带贝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
学位
静息细胞在适当的刺激下可以迅速激活重新进入细胞周期,因此维持一个静息细胞池对组织修复,伤口愈合和再生至关重要。然而,细胞维持静息状态以及重新激活的机制研究不够。斑马鱼有一类特化的离子细胞称为NaR细胞(Na+-K+-ATPase-rich细胞),也被称作Ca2+转运上皮细胞(Ca2+-transporting epithelial cells)。这些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类似于人类肠上皮细胞,通过特异
学位
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其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温室效应聚集的热量绝大部分(约93%)被海洋吸收。自1990年代末以来,在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持续增加的情况下,全球表层气温增加速率大幅减缓,被称为全球增暖减缓(Global surface warming hiatus)。在此期间海洋上层热含量增速减缓,而中深层增暖加速,对其形成机理主要有外部驱动力(太阳辐射)变化、气候系统内部
学位
生物质资源是目前最具开发潜力的可再生资源之一。生物质资源具有分布广泛、储量丰富、获取成本低等优点,也受到很多研究者的关注。相较于目前广泛使用的化石资源,使用生物质资源有助于保持碳排放平衡。本论文主要围绕生物质资源的高值化利用,研究生物质基平台化合物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furfural,HMF)及其衍生物高效转为下游氧化产物2,5-呋喃二甲醛(2,5-diformylfur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