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型园林背景下废弃物和再生建材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nie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迅猛的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建筑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的大量堆积,从自然界物质能量循环的角度来看,这些废弃物是“错误时间错误地点的资源”。材料是园林建设的物质基础,在资源越发紧缺环境逐渐恶化的当代,园林材料的选用仍然以自然资源为主,园林建设仍然依赖对自然资源大规模高速率的攫取,亟需一种基于我国园林建设现状的切实可行的节材措施,采用废弃物和再生建材作为园林材料能够拓展废弃物循环利用的途径,改变传统建设模式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这是本文研究目的之所在。我国大力发展循环型经济,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节约型园林的提出顺应了时代的主题,为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节约型园林要求在不缩小建设规模、不减少建设投资、不降低建设品质的前提下,最大化节约各种资源,减少能源消耗。本文对园林材料应用的现状进行了归纳,并结合节约型园林的内涵提出了园林材料的应用策略。本文将现象学作为研究方法引入废弃物的应用研究之中,将材料本性与真实性的思辨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将建构逻辑作为废弃物和再生建材研究的核心内容,拓展了园林材料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的支撑。本文系统地梳理了废弃物和再生建材应用的现状,首先将市政道路工程、建筑工程中对废弃物和再生建材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研究,总结出其中能够适用于风景园林中的材料和工程技术。接下来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中“低材高用”的废弃物营建思想和“瓦爿墙”、“出砖入石”等建造工艺的研究,回溯了废弃物应用的历史。本文归纳了能够适用于园林中的建筑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和再生建材,对废弃物和再生建材的应用途径和建构逻辑进行了研究,为园林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实际意义所在。本文归纳了废弃物和再生建材在应用中具有的节约价值、艺术价值和功能优化价值,结合作者参与的规划设计实践案例对价值的实现方式进行了研究,并采用AHP方法对部分再生建材的应用价值进行了评价,为园林材料评价体系的建立打下了基础。本文提出了以废弃物和再生建材为材料的园林建设实施框架,在园林建设程序的层面上增加了废弃物信息管理系统和基于LCA的园林材料评估程序,既融合了废弃物和再生建材应用的需要,又与我国园林建设的实际情况有较紧密的结合。针对以废弃物和再生建材为材料的园林建设的非常规性,提出了规划设计原则和施工组织策略。以废弃物和再生建材为材料的园林建设实施框架的建立能够在行业政策、信息管理、规划设计和工程实施层面形成对废弃物和再生建材应用的推动力。
其他文献
基于德国被动房节能标准要求而建造的低能耗建筑在国内不断涌现,通过朗诗长兴布鲁克被动房的应用实践,总结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工作经验,学习优异的节点处理做法,充实和完善国
以古隆中风景区为研究对象,对区域内景观植物资源组成、类型进行实地调查,并通过对风景区景观植物资源的基本特征和用途的分析,就其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友善用脑"教育理论强调:学习者要保障充足的睡眠时间,不给脑太大压力;教师要努力让学生带着积极情绪上课,成为积极的学习参与者;照顾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主动挖掘学习与个体
意大利西西里岛上的吉安加村有一小教堂,教堂里有一家电影院——天堂电影院。托托常到教堂帮神父做事,也爱到影院看电影和看阿尔佛来多放映。托托总喜欢搜集被神父剪掉的影片
赛珍珠(Pear S Buck)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女作家,《大地》是她的代表作,也是一部跨语际、跨文化的作品,它的出版改变了美国人对中国人的看法,在中美文化交流中起
人的一切重要言论不是通过词句而是通过精神来判断的——这是在历史中伴随着生命的成长而呈现出来的精神。 All important remarks of man are judged not by words but by
康德曾不止一次地说:“上帝、自由和灵魂不朽是这样一些课题,解决它们是形而上学的一切准备的目的所在,是它的最后的和惟一的目的。”’可以想见,对康德而言,上帝论题是多么的
从介绍被动房建筑的定义入手,简述国内外被动房建筑的发展情况,并详细介绍了被动房建筑的技术措施在中国夏热冬冷地区的房屋建筑中实践经验,呼吁国内标准制定部门早日制定基
目前我国林业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不容乐观,林业企业需要在相应的框架指导下对社会责任信息进行披露,现存的相关指南框架并没有针对整个林业企业,同时缺乏对林业企业
[目的]选择合适小麦根芽生长的萘乙酸(NAA)浓度,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方法]以浓度10、1、0.1、0.01、0.001、0.000 1、0.000 01 mg/L的NAA溶液培养小麦,以清水培养(0 m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