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藏高原的大气热源及其影响以及环流的低频振荡已有很多探讨,但有关高原大气热源低频振荡及其对环流影响的研究目前尚未充分开展。本文利用1981-2000年NCEP/NCAR versionⅠ逐日再分析资料,通过倒算法计算出大气热源资料集,并采用相关分析和综合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诊断和研究了这20年间夏季青藏高原东部逐日大气热源(Q1ETP,Q1 of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的主要振荡周期,在此基础上对热源及其低频状态采用了EOF方法分析,得到了Q1ETP的气候态分布和变化特征,最后对这20年热源的传播特征进行了研究,取其中四年(1985、1989、1992、1998)作为个例详细分析。结果表明:
⑴夏季高原东部大气热源存在两种低频振荡,主要为10-20 d振荡(BWO,Quasi—Biweekly Oscillation),其次为30-60 d振荡(LFO,Low FrequencyOsdllation)。这20年夏季中,高原东部大气热源BWO每年均通过90%的信度检验,平均振荡周期为14天,而LFO只有9年通过,表明不是每年都出现明显的大气热源LFO,平均振荡周期为49天。BWO和LFO都显著的年份有9年:1981、1983、1986、1991、1992、1995、1996、1998和1999年。剩下的11年为只出现BWO的年份。
⑵在1981-2000年20年中,高原热源低频振荡与当地降水低频振荡有很好的同位相谱相关,而且它们之间的时间位相差一般都在1 d内,并且凝聚谱的高值与热源的显著周期也有着很好的对应,表明热源低频振荡很可能是由凝结潜热的振荡激发,这也证明了本文热源数据的可靠性。
⑶1981-2000年青藏高原邻近地区主要有三个气候态的热源中心:青藏高原南侧、孟加拉湾北部和阿拉伯海东部到印度半岛西北部。在和第一特征向量空间分布中,青藏高原南侧和孟加拉湾的热源呈相反的分布形式。高原上空振荡较弱,主要在孟加拉湾上空活动。
⑷高原在夏季主要是振荡源地,但也接受外来影响。高原热源BWO生成后主要是在原地上维持振荡,并受来自孟加拉湾的热源BWO影响,有时部分振荡可以向外(主要向东)传播;热源LFO情况与BWO类似,以本地振荡为主但也受来自东部大陆LFO的影响,外传时则主要向西。还可以发现在经向上15°N、22.5~27.5°N以及40~45°N三个带上有振荡中心,亦即在孟加拉湾、高原南北坡上空有明显的振荡中心,纬向上,在75~82.5°E、97.5~105°E以及120~130°E,即高原的东西两坡和我国东部沿岸至西太平洋上有明显的振荡中心。综上所述,认为研究高原热源低频振荡需要特别注意热源BWO以及青藏高原南侧与孟加拉湾热源中心的位相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