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本充足性管制是近几年中国银行监管的重点,它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行为——特别是信贷决策。信贷市场是我国经济运行中最主要的资金集散市场,在中国金融市场改革尚未完成的大背景下,信贷配给成为信贷市场的主要均衡机制,并且信贷渠道也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途径之一。资本充足性管制通过对商业银行信贷配给行为的影响最终作用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乃至社会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分配。
信贷配给是信贷市场中的重要现象,西方经济学家对信贷配给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信贷配给的概念早在18世纪就已经被提出来,针对性的研究则开始于半个多世纪以前,经济学家从资产偏好、市场竞争、风险因素、信息不对称以及合约执行等不同角度分析了信贷配给的形成机制,它们共同构成了庞杂的信贷配给理论体系。信贷配给理论研究思路的演进反映了各个时期的经济学发展趋势。
信贷配给理论使得人们认识到信贷市场的运行机制与一般的商品市场具有不同的特点,信贷市场均衡由价格机制与配给机制共同作用而形成。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中国的商业银行渐渐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真正意义的信贷市场逐步形成并发展壮大,但是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意识却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加强。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开始关注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加强了监管,信贷市场开始逐步走向规范。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中国的信贷市场上出现了“松货币”与“紧信贷”并存的现象,一方面中小企业普遍反映贷款难,另一方面银行存贷差扩大,超额准备金不断增长,资金大量积淀。虽然中央银行实行了扩张的货币政策,但收效甚微。可以看出,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信贷市场上的均衡配给机制已经开始发挥作用。
信贷市场是我国规模最大的资金供给市场,信贷市场的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因而,对信贷非均衡形成和发展机制的研究在我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认为信贷配给是商业银行在不完善的经济体制下理性经营行为的结果,而银行监管机构监管模式的变化会直接造成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策略的改变。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中国商业银行监管的正规化、市场化、严格化等趋势对中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给行为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宏观经济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反映。基于对国内外信贷配给研究文献的总结,本文首先对中国信贷配给形成发展的机制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回顾了近几年资本充足性管制的发展情况,进而研究了两者变化的联系与因果关系,认为在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较低、风险控制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资本充足性管制会加重中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给行为。宏观经济数据的计量结果也支持上述观点,对实证结果的分析表明在资本充足性监管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监管重点的情况下,它对商业银行信贷配给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成本效应”和“收益效应”两个方面。为了深入说明商业银行在资本充足性管制压力下进行信贷配给的原因,论文又以资本充足性管制对商业银行微观经营行为的影响为切入点建立了理论模型,说明了资本充足性管制压力下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的偏离最终会导致信贷配给行为的原理。并就内部评级要求的发展对中小企业信贷配给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
在对信贷配给的宏观经济影响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本文采用了数理计量与理论模型结合的研究方法。证实了信贷市场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这也就说明了资本充足性管制通过它在信贷市场中的影响最终会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本文还进一步指出在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处于不同水平的时候,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有差别的,信贷配给弱化了扩张货币政策的效应,加重了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此外,信贷配给对社会经济增长和福利分配都有不利的影响,它会造成经济增长的放缓并加剧贫富分化,造成社会福利损失。论文也针对信贷配给的这两种影响分别建立了模型,并指出应充分认识信贷配给的宏观经济影响,以制定正确的宏观政策。
最后,在全文分析结论的基础上,本文给出了资本充足性管制下信贷配给研究的结论与启示。认为货币政策的制定实行应充分考虑到各变量对信贷市场的影响,并应该注意与商业银行的监管策略互相配和;同时坚定推进商业银行的改革,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以及信用信息共享系统;对于在信贷资源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的中小企业,应考率从商业银行改革与资本市场的完善两方面着手满足它们的资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