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厚英文学创作中的“文革”记忆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jiawei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戴厚英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她作为“文革”时期的“文艺哨兵”亲历十年动乱,“文革”结束之后,她书写了众多关于“文革”记忆的作品,这些创作饱含了她对逝去历史的理性思考和现实人生的体验,并渗透着她对自我言行的反思与审判。她在写作过程中重视开掘自己独特的主观心灵,培育属于自己的独特记忆,给予我们久远的情感震动。在具体的创作中她敢于直面文革的历史,拒绝“存在的被遗忘”,试图以书写个人经历再现历史场域,用记忆的厚重感呈现别样的“文革”记忆,以此来丰富当代文学的长廊。全文分为引言、正文(三章)、结语三个部分:引言部分分为两个层次展开,第一个层次简要梳理评论者对戴厚英的研究现状,并引出本文的立论;第二层次对论文的研究思路进行了简单的论述。第一章是从戴厚英曾经作为“文艺哨兵”的特殊身份入手,进而揭示她复杂的心路历程,从狂热追逐到理想的幻灭,再到清醒的认知。这样繁复的心态直接影响到作家“文革”记忆的书写,她注重自我投射的记忆展示和底层声音的沉重呢喃,从而揭示出戴厚英微观“文革”记忆的表达。第二章主要论述戴厚英“文革”记忆的审判意识。“文革”十年对人们的打击直接催生出新时期作家对“文革”历史的重新审视,个体精神空间被摧毁带来自我意识的重建与强化。痛定思痛之后的戴厚英用文学创作对历史以及自我进行深入的审判,从而重构个体的精神之维。第三章主要阐述了“文革”结束后,戴厚英由于思想的孤独,自我的迷惘,以及信仰的缺失都使她无法保持人格的独立性,她需要。于是她在自我的解剖中克服“文革”留下的阴翳,进而通过对佛学思想的皈依信仰达到自我的疗救与精神的自立。结语部分对本论文的阐述进行简单的评定,同时指出这种研究视域为进一步分析评价戴厚英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
其他文献
叶弥作为江苏新生代女作家,大器晚成,作品数量不多但多属精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从寓言化角度切入叶弥小说创作的研究,对叶弥的寓言写作与文本建构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本
人文精神是城市文化的核心与本质,城市现代化的独特魅力在于人文关怀。当前我国的城市建设"见物不见人",造成了城市历史的断裂与记忆的消失、城市面貌的趋同化与形象的媚俗化、
<正>"三措一案"是指重要工程施工中保证安全生产的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安全措施和施工方案,是确保现场作业任务清楚、危险点清楚、作业程序清楚、安全措施清楚、安全责任清
为获得国产高档数控系统的可靠性测试数据,针对多家厂商的数控系统的数据采集要求,设计并实现了基于交换式以太网的DNC/EtherCAT复合采集技术的监测系统。首先提出了系统的总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及其他信息传播媒介来实现网民言论发表、情绪表达和意见阐发的表现形式。大学生是网络舆情的重要参与者,由于自身和互联网的特征及整个社会对网络舆情
中国的居民消费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热点话题,关于这个话题的文献非常充分。而在所有的研究中,中国居民消费率偏低这一论断,则是最为重要的一个观点。我们能查到的绝大部分的文
郭嵩焘(1818——1891),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是中国走向近代化路程上的先锋人物。然而在其云谲波诡的政治生涯之外,同时也在诸多学术领域进行了不同程度地探索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引领工作具有统一性,在高校育人实践中能否将二者相结合,充分实现二者的互动关系,是当前诸多高校的研究热点之一。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需要对加强高
目的探讨热牙胶垂直加压充填一次性根管治疗慢性根尖周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医院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接治的慢性根尖周炎患者100例(100颗患牙)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
<正>铁军精神,"铁"在哪里?其内涵是什么?哪些内涵,最能反映铁军精神实质? 我们作为铁军精神的传人,有义务、有责任把铁军精神探讨清楚,研究透彻。为此, 我们重庆市新四军研究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