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竞争力的形成机理与测评研究

被引量 : 38次 | 上传用户:zhxg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经济的发展、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国家的下一个层面——区域的发展和竞争上。目前,区域已经充当了国家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引擎,成为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战略实体。在我国,区域竞争力的整体提升已越来越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竞争力的研究从理论上讲一方面开拓了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视野,另一方面也丰富和发展了竞争理论的内容;从实践上讲它是新时代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对提升企业、城市、区域乃至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虽然区域竞争力的研究已受到国内外理论和实践界的普遍关注,但是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并不多见。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论指导,必将影响实践的成效。本论文创新性地引入系统论的思想和原理,对区域竞争力进行深层理论的探讨,运用现代系统分析方法,从区域竞争力内涵的界定入手,对区域竞争力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测评指标体系以及测评方法进行了研究,并以我国三大都市圈为对象进行实证分析,进而提出了关于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几点思考。本文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介绍研究背景并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全球竞争加剧的趋势,次国家级的区域已经迎来了全球竞争的新时期。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成败,主要取决于一国内典型区域的竞争能力。因此,我国的区域经济面临着整体竞争力提升的挑战。而建立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基础上的区域竞争力研究不足以很好地把握区域竞争力的本质,因而难以从根本上提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对策。本文引入系统论的思想和原理,运用现代系统分析方法,对区域竞争力的内涵、形成机理、影响因素、测评指标体系、测评方法以及提升措施进行研究,以弥补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2.对国内外区域竞争力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竞争力的内涵、形成机理、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方法的选择,以及区域竞争力的现状分析和提升措施这几个方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区域竞争力的研究尚未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进行的,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把握作为一个复杂大系统的区域经济其竞争力的本质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区域竞争力研究不但在内容上需要有进一步深入的理论研究,在方法论方面更是焏待有新的建树。3.研究区域竞争力的内涵和形成机理,并构建区域竞争力系统理论模型。在对区域竞争力概念合理性的争论以及现有的区域竞争力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本文根据区域的系统特征,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将区域竞争力界定为“区域作为一个整体,以其内部城市间的动态网络关系及层次性递进为运行方式,通过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相互配合形成的能为区域的整体绩效带来实质性功效的系统合力”。该定义不仅突出了区域竞争力的整体性特征,而且强调了区域经济系统的结构对区域竞争力的影响。然后,从两个角度对区域竞争力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第一,从系统经济学的角度,指出区域竞争力是由网点竞争力和体系竞争力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而共同形成的,其中体系竞争力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第二,从知识的角度,指出区域所拥有的知识是区域竞争力的本质来源,其中组份知识只能为区域提供暂时的竞争优势,而体系知识则是区域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最后,基于区域竞争力的内涵和形成机理的研究,建立了区域竞争力系统理论模型,即“区域竞争力树”。4.识别和分析区域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根据系统方法论原理,提出区域竞争力影响因素确定所遵循的一套思路和方法。据此,首先对区域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理论推导,从有关理论中提取了它们对区域竞争力影响因素从不同角度的理解,然后对现有关于区域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整理。在此基础上,依据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结合区域竞争力形成机理的研究,从网点和体系两个角度探讨了区域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其中网点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包括经济表现、商务效率、基础设施和政府作用,体系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包括资源集聚能力和经济整合能力。最后建立了区域竞争力的要素模型。5.构建区域竞争力测评指标体系,并研究其非线性测评方法和模型。在对区域竞争力评价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因素层、子因素层和观测指标层共五层的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对网络层次分析法(ANP)的原理和实现过程进行了介绍,该方法因为考虑了评价对象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其非线性结构较好地反映了评价对象的系统本质和特征,比较适合于对区域竞争力的评价。最后根据区域竞争力各因素和指标之间的关系,使用ANP建立了区域竞争力的非线性测评模型。6.实证研究。在上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选取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三个都市圈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分析了其竞争力的形成机理。经过问卷调查以及利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对上述三大都市圈的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和排序。结果表明,在区域竞争力的众多测评指标中,区域集聚效应、区域性基础设施接轨程度、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城市间经济联系紧密度等指标对区域竞争力的影响较大。此研究结果证明体系竞争力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和关键,从而验证了本论文理论框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7.提出关于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几点思考。在一个整体区域里经济发展的系统特征日益明显的今天,区域竞争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区域资源聚集与经济整合能力的大小,因而提升区域竞争力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加速区域网络化基础设施平台的建设;②完善有利于实现经济整合的机制建设;③加速区域政策制度一体化;④强化中心城市的功能;⑤调整区域产业结构,组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⑥推进城市功能的定位与协调,完善区域(都市圈)的功能和结构体系。本文的创新之处本文将系统论的思想和原理引入区域竞争力的研究,运用现代系统分析方法对区域竞争力的内涵、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和测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全文自始至终都贯穿了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这是本文与其它区域竞争力研究的最大区别,也是本文最大的创新之处,具体体现为四个方面:1.从系统论的角度对区域竞争力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和分析。本文从区域竞争力研究的一个全新的视角,即系统论角度,将区域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指出既要强调其各组成部分的作用,更要强调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对区域竞争力进行了界定。该定义弥补了现有各种界定在对区域竞争力本质的把握中存在的不足。2.对区域竞争力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构建了区域竞争力系统理论模型,即“区域竞争力树”。本文从系统经济学角度指出区域竞争力是由网点竞争力和体系竞争力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而共同形成的,其中城市竞争的行为主体——企业和政府的活动及两者的互动形成网点竞争力;通过区域内各网点城市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运作,产生各城市单独运作所不能产生的功能,表现为体系竞争力,其实质是区域经济系统的涌现性。“区域竞争力树”模型形象地描述了区域竞争力的内涵和形成机理,树的有机性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区域竞争力的系统特性。从而扩展和深化了现有对区域竞争力形成机理和理论模型的研究。3.对区域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扩展和分析,并构建了区域竞争力的要素模型。根据系统方法论原理,首先对区域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理论推导,然后对实证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基于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识别出区域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为经济表现、基础设施、商务效率、政府作用、资源集聚能力和经济整合能力,其中资源集聚能力和经济整合能力是体现了区域整体运作的涌现性规律的因素。区域竞争力的要素模型展示了区域竞争力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4.构建了区域竞争力测评指标体系,使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建立了区域竞争力非线性测评模型进而进行了分析与测评。该指标体系和测评方法同现有此类研究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该指标体系和测评方法所具有的非线性结构,更真实地反映了区域竞争力的系统特征;二是所有指标均是采用反映竞争力水平高低的比较单位,排除了规模因素导致的不可比性;三是作为区域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关键部分,该体系还包括了反映区域竞争力形成的涌现性规律的一系列指标。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及目的]脓毒症实际上是一种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通常有已经明确的或高度可疑的感染。脓毒症会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脓毒症性休克等多种并发症。脓毒症以及其
目的:探讨应用加速康复外科策略(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对腹腔镜下肝部分切除术患者血清应激激素Cor、A-II与炎症因子IL-6、IL-10、TNF-a、β-EP、氧化应激
中华诗教可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春秋至两汉是前一阶段,从魏晋至今是后一阶段。前一阶段是站在用诗的角度,以《诗三百》作为言志、悟理的媒介,产生了孔子"兴观群怨"的诗教
数控机床一般由数字控制系统、伺服驱动系统和反馈检测系统等三部分组成。作为高档机床的“大脑”,先进的数控系统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集成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关键,它
研究背景: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作为微创外科的代表,目前已经成为了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Stanford type B aortic dissectio
聚氯乙稀(PVC)是我国当前用量最大的合成树脂,主要用于建材、薄膜和仿革制品等,年均需求增长十分旺盛。从氯乙烯单体(VCM)到PVC的生产工艺主要有乙烯法和乙炔法,聚氯乙烯工业的
本文的理论出发点是美国自然主义作家史蒂芬·克莱恩和以爱弥尔·左拉为代表的正统自然主义作家之间的分歧:自由与责任。而这也正是自然主义与存在主义之间的主要分歧。本文
语法教学历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这一点已是不争的事实。它的课堂教学效果不仅关系到自身教学目标能否实现,而且也会对主干课及其各分技能训练课产生影响,因此
目的:对于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骨科医师往往采用外侧入路,其被认为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标准手术入路。然而,经此入路行内固定治疗仅仅对骨折外侧进行了支撑,而对于内侧面缺
目的:观察CXCL13对RANKL在骨性关节炎滑膜细胞中的表达的影响,探讨两者在骨性关节炎滑膜细胞中的相关性。方法:第一部分实验利用TNF-α处理正常关节滑膜细胞,应用免疫荧光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