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耕地资源在数量、质量保护以及单位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等方面面临着日益增大的压力。为缓解这种局面,我国大力开展国土整治工作,希望通过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防护林、居民点等的综合整治,达到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区域粮食产量的目的。如何检验土地整治工程在耕地质量提升和农田生产条件改善方面的效度,探索针对土地整治工程特点的耕地质量再评定技术方法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关注的热点[1]。本文以武汉市汉南区重大工程土地整理项目、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刘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武汉市东西湖区东山办事处五一大队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和武汉市新洲区汪集街孔埠新农村试点土地整理项目四个土地整理项目为数据源,考虑和借鉴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在保留耕地“自然质量-利用质量-经济质量”三层次考量基本框架的基础上,系统探讨了平原地区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耕地质量再评定的理论与方法。并以数据源中的武汉市新洲区汪集街孔埠新农村试点土地整理项目为实证案例,从土地整治后耕地质量再评定指标体系的构建、指标属性的获取、评价指标的量化方法以及经济系数修正等四个方面对耕地质量再评定技术方法的各环节进行应用分析,以期为土地整治后工程竣工验收等提供理论指导,对促进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首先,本文通过综合分析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三大类土地整治工程措施对于耕地质量的影响,结合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的相关指标和前期文献成果,获取了平原区土地整治项目耕地质量再评定初选指标,运用特尔斐法确定了剖面构型、表层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障碍层深度、pH值、地下水埋深、地块连片性、道路通达度、灌水渠密度、排水沟密度、距居民点距离等11个因子为土地整治项目耕地质量再评定的指标;综合运用熵值法、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根据各指标的特性将11个指标分为稳定性类、易受土地整治工程影响指标、空间距离型、弹性系数类指标等4种类型,探讨其指标属性数据获取与量化的方法。其次,根据生产条件系数修正法获取利用系数的修正系数,进而获取土地整治后的土地利用系数,实证武汉市新洲区汪集街孔埠新农村试点土地整理项目整治前的生产条件指数为72.71,整治后的生产条件指数为78.17,修正系数为1.08;根据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法获取经济系数的修正系数,进而获取土地整治后的土地经济系数,实证武汉市新洲区汪集街孔埠新农村试点土地整理项目的修正系数(产量-成本指数)为1.07。结合上述确定的指标、权重、数据获取和量化、利用系数和经济系数研究技术方法,得到武汉市新洲区汪集街孔埠新农村试点土地整理项目整治前后的自然等指数、利用等指数和经济等指数。通过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样区土地整治以后自然等指数、经济等指数、利用等指数均有提高了1-2个等别;耕地质量的等别范围也略有增加。这与本研究以地块为单元,较整治前相比,其评价单元内部的差异更好的反应了出来有关。通过以上研究验证了土地整治项目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技术方法体系的可行性,这为土地整治项目的竣工验收在衡量耕地质量变化方面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