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价值观及其转变历史文献研究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uyufan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Hofstede,Hofstede,&Minkov,2010)。价值观对国家发展(Childe,1952;Halamandaris,2004;Tu,1996;Wiener,2004)、社会文化建构(Basá?ez,2016;Brogan,1994)和个人行为模式(Gudykunst,2001,Kim&Park,2015;Triandis,2012)有着关键性影响。在特定社会背景下,一代代历史人物不断“建构、解构并重构价值观体系”(Kulich,2011,p.52)。因此,价值观是动态的。价值观通过教育影响人和社会的发展。研究一个社会的教育价值观及其历史转变是理解该社会中人与文化的基本途径之一。本研究旨在从历史文献视角探索中国教育价值观及其转变。本论文旨在回答两个研究问题。1.什么是中国教育价值观,包括传统儒家教育价值观和当前中国教育价值观?2.从古至今,中国教育价值观是如何转变的?通过历史分析和文献分析的研究方法,本研究呈现了中国教育价值观图表(图6.1和附件),中国基本教育价值观(图6.2),传统儒家教育价值观(图4.12)和当前中国教育价值观(图5.3)。在教育价值观转变方面,本研究区分了中国教育价值观的变化特征,包括静态教育价值观、动态教育价值观、复兴教育价值观、新兴教育价值观和忽视教育价值观(表6.1)。此外,本研究还呈现了新中国教育价值观发展变化趋势(图5.2)以及个别中国教育价值观从古至今整体变化趋势(图6.3,图6.4,图6.5)。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教育价值观及其历史转变呈现以下几个特征:1.在绝大多数历史时期,中国重视教育,尊重教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2.在绝大多数历史时期,中国教育不重视宗教信仰和道家“无为”、清心寡欲、亲近自然的价值观。3.中国教育价值观整体从以德育为核心转向德智并重。从国家层面来讲,德育在大多数历史时期重于智育。4.中国教育价值观整体从尊重历史转向批判历史又转向尊重历史。当前中国教育价值观是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以及中国化与国际化的统一。5.中国教育价值观整体从等级转向平等、从特权转向公平、从束缚个性转向尊重自由、从依赖教师转向学生独立。具体来说,本论文包括两个研究。第一个研究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之前教育价值观的历史分析。通过介绍并分析中国教育历史、教育政策和中国最重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本研究发现了中国1949年之前教育价值观(包括传统儒家教育价值观)及其历史转变过程。第二个研究是对新中国成立之后教育价值观的文献分析。通过介绍并分析从1949到2016年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教育文献,本研究探索了新中国期间的教育价值观(尤其是当前中国教育价值观)及其历史转变过程。文章最后把本研究发现和跨文化价值观理论进行比较,讨论了客位价值观理论和本土价值观结构中的冲突与融合.
其他文献
采用回弹法对某一工程进行现场混凝土强度检测,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混凝土强度推定系数k′及混凝土强度推定值f cu,e′,并与行业标准JGJT23-2011规定的推定系数k及计
目前,河南省新安县人民法院审结一起特珠的借款纠纷案,依法判决王玲偿还其丈夫生前夫妻共同借款本息25780元。
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是新时代党的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需从中央、地方、基层三个层面着力,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提高地方党组织的组织力和
山陵使最早出现于唐前期,在唐中期以后逐渐形成了由前朝宰相充任,事毕辞相的山陵使任职传统。北宋时期统治者大体继承中唐以来形成的以山陵使负责处理皇帝丧葬的政治传统,但
中部崛起看河南,洛阳崛起话和谐.在2004年12月5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明确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紧研究制定支持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措施.中部崛起的关
相控阵天线具有许多优点,如无物理转向运动、灵活的波束扫描特性、准确的波束指向,以及易于实现低副瓣和波束赋形所需的精密相位和幅度控制等。因此,在高性能雷达和通讯系统
入春以来.在河南省平舆县的广大城乡.以林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的植树造林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在沟渠路巷到处可见群众植树忙碌的身影:在乡镇、村组林权竞标大会次第召开.随着拍卖
<正>目的探讨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检测患者血清中降钙素原和白介素6在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及脓毒血症中的浓度及其对临床疾病诊断的相关意义。方法选择患者80例,
会议
总结颅脑损伤患者躁动的原因和护理。颅脑损伤患者躁动常常是多因素引起,常见原因为颅内压增高、呼吸道不畅、体温增高、大便秘结、膀胱膨胀、休克、疼痛、精神异常等。针对
目的:系统评价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延长或持续输注方式(2~4 h输注或持续24 h输注)对比传统间断输注方式(0.5~1 h输注)治疗严重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