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诊全流程的患者移动医疗服务使用及影响机制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c88148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移动医疗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改善就医体验和满足患者多样化需求方面提供了有效支撑,有望缓解“看病难”问题。在当前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的现实背景下,深入挖掘移动医疗服务使用与影响机制是促进移动医疗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聚焦移动医疗服务使用与线上线下影响机制,从就诊全流程视角,基于资源稀缺、渠道互补、归因、不确定性、信息透明度、信息整合以及服务质量等理论,探索诊前患者移动医疗服务使用影响因素、诊中移动医疗服务使用对服务可及与患者体验的影响机制以及诊后线下就诊经验对线上服务质量与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为促进“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发展,线上与线下流程优化以及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对落实医疗服务供给侧改革和助力医疗服务公平普惠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方法】本文以患者就诊全流程为主线,以某医疗机构患者移动医疗服务使用为研究情境,采集患者线下就诊和线上医患交互数据,综合运用文献分析、计量分析、专家访谈、面板数据分析、双重差分、分层线性模型以及中介效应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探索诊前、诊中以及诊后三阶段移动医疗服务使用及线上线下影响机制。首先,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预约挂号阶段(诊前)患者移动医疗服务使用的影响因素;其次,通过回归分析和专家访谈分析患者移动医疗服务使用对线下服务可及的影响机制,构建非平衡面板、双重差分模型和分层线性模型分析移动医疗服务对线下等待时间的影响机制;最后,构建线性模型、非线性模型以及中介效应模型研究患者线下就诊经验对线上服务质量与服务效率的影响。【结果】(1)诊前患者移动医疗服务使用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资源稀缺性对移动医疗服务使用有正向影响(β=0.435,p<0.05),当医疗资源价值较高时,移动医疗服务使用率较高。资源可及性负向影响移动医疗服务使用(β=-0.134,p<0.05),可及性较低的患者对移动医疗服务使用率会更高。移动医疗使用经验对资源稀缺性与移动医疗服务使用之间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β=-0.129,p<0.05),而对资源可及性与移动医疗服务使用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β=0.138,p<0.05)。(2)诊中移动医疗服务使用对服务可及与患者体验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在移动医疗服务使用对医疗服务可及性影响方面,距离正向影响患者使用移动医疗获取线下医疗服务(β=0.273,p<0.05),农村户口患者比城市户口患者更倾向使用移动医疗获得线下医疗服务(β=-0.031,p<0.10),疾病严重程度对患者使用移动医疗获取线下医疗服务的影响呈倒U型。在移动医疗服务使用对患者体验影响方面,通过移动医疗提升就诊信息透明度可以显著缩短患者等待时间约4.90%(β=-0.049,p<0.001),或约6.43分钟(β=-6.430,p<0.001)。医生热度正向影响患者等待时间(β=0.394,p<0.01),患者层面不确定性(出行过程:β=0.100,p<0.001;服务过程:β=0.021,p<0.001;结果:β=-0.040,p<0.001)显著影响患者等待时间,信息透明度对医生层面不确定性(声誉:β=-0.056,p<0.001;热度:β=-0.056,p<0.001)和患者层面不确定性(服务过程:β=-0.020,p<0.01;结果:β=-0.011,p<0.001)与等待时间之间的关系均具有负向调节作用。(3)诊后线下就诊经验对线上服务质量与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线下就诊经验负向影响患者线上病情描述丰富性(文本信息提供:β=-0.085,p<0.01;图片信息提供:β=-0.047,p<0.05),正向影响线上需求表达详尽性(β=0.034,p<0.01)。患者线上病情描述丰富性(文本信息提供:β=0.099,p<0.01;图片信息提供:β=0.444,p<0.01)正向影响医生线上服务质量,负向影响医生线上服务效率(文本信息提供:β=-0.718,p<0.01;图片信息提供:β=-0.605,p<0.01)。患者线上需求表达详尽性正向影响线上医患交互质量(β=0.210,p<0.01)和信息质量(β=0.058,p<0.01),负向影响服务效率(β=-0.501,p<0.01)。此外,患者线上信息提供各维度(病情描述丰富性、需求表达详尽性)在线下就诊经验与线上服务质量之间均发挥了显著的中介效应。【结论】移动医疗服务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改善就医体验和满足多样化需求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过程中应关注患者移动医疗使用及其产生的影响。积极采用移动医疗服务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和改善患者体验,鼓励患者使用和参与线上服务是进一步缓解“看病难”问题,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的可行路径。本文丰富了移动医疗、线上线下渠道影响机制、医疗运营管理以及在线健康服务质量相关研究,同时补充了不确定性和信息透明度理论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根据实证结果,本文对基于全流程的移动医疗服务发展模式提出了优化策略和政策建议。【创新与不足】本文的创新点如下:(1)从就诊全流程视角探究线上线下影响机制。本文聚焦线上线下服务融合环境下患者移动医疗使用及影响机制,从就诊全流程视角探索线上线下渠道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机制,构建线下服务可及与患者体验以及线上服务质量影响模型。(2)从资源竞争视角探究移动医疗服务使用影响机制。本文以渠道互补和归因理论为基础,从资源竞争视角构建资源稀缺性和可及性对移动医疗服务使用的影响模型。(3)移动医疗提升患者体验的影响机制研究。本文基于不确定性理论和信息透明度理论,确定了患者就诊过程中影响患者等待时间的三类不确定性并发现信息透明度对不确定性与等待时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4)线下就诊经验对线上服务质量的影响机制研究。本文基于信息整合理论和服务质量理论,从就诊全流程视角探究了线上线下服务融合环境下用户跨渠道转移的机制和影响,明确了患者线下就诊经历对患者线上参与的影响以及线上参与行为对医疗服务质量的影响机制。本文研究不足如下:(1)本文实证数据来源于单一医疗机构,研究结论的推广仍需谨慎。(2)尽管本文综合使用了专家访谈、倾向得分匹配以及稳健性检验等方法增加结论的可靠性,削弱了模型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但仍然存在潜在的未观测变量。(3)患者线上参与行为与服务质量的测量方法仍存在改进空间,未深入挖掘文本主题和情感信息。
其他文献
无人机(UAV,Unmanned Aerial Vehicle)作为地面站与机载计算机协同控制并装备多源传感器的自主飞行器,因其机载存储、通信和计算能力成为了新一代移动边缘计算(MEC,Mobile Edge Computing)节点的潜在选择。为了将边缘计算服务通过无人机进一步安全地迁移到离用户更近的地方,针对动态变化的空域环境和网络拓扑,本文就无人机路径规划避障和辅助计算卸载展开了以下几个方面
复杂非均质背景红外图像弱小目标的检测问题是目标识别与检测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在军用和民用领域均有着广泛的应用。复杂云层、海面波浪等非均质背景具有局部区域灰度变化剧烈、无特定形状特征、信噪比低、杂波厚重等特点,是红外小目标检测问题的难点。当前尚没有专门针对特定非均质背景图像进行研究的公开文献,当前主流检测算法在处理非均质背景图像时往往具有虚警率高,检测率低及稳定性差等缺陷,难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针
本文从企业现金持有水平、高管在职消费、企业并购和投资效率四个角度探讨中央企业集团母公司上缴国有资本收益(也称作“集团母公司强制分红政策”)对集团内上市公司行为产生的影响以及具体的影响机制。现有的研究大多基于国有上市公司的自愿性分红和半强制性分红政策对分配股利的公司本身可能产生的影响,鲜有文献关注集团母公司强制性分红政策可能会基于内部资本市场对集团内成员上市公司行为产生的影响。本文将财政部、国资委于
水电机组作为水电能源转换的核心设备,呈现巨型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机组的运行环境恶劣且受水力、机械、电磁等耦合因素的影响,使得设备异常振动、耦合故障、疲劳劣化甚至结构破坏等安全风险日益突出,机组状态维护的研究备受学界关注。在此背景下,本文针对水电机组状态维护中振动信号降噪、故障诊断、趋势预测所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以时频信号分析、群智能优化算法和机器学习等为研究手段,研究提出适用于水电机组振动信号分
石墨烯的巨大成功掀起了其它类似二维(2D)材料的研究热潮。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TMDCs)作为2D材料大家族中十分重要的一员,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而在光电子、电子、电催化、能源存储与转化以及传感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TMDCs成为了2D材料中的热点材料,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巨大关注。深刻理解TMDCs的生长动力学以及微结构演变过程对其在不同领域中优异性能的实现十分重要。原位透射电镜技术是
独特的资源结构决定了我国以火电作为电力供应基石。近年来燃煤电厂常规污染物排放已得到严格控制,痕量重金属污染日益引发全球关注。燃煤电厂是我国环境中硒的主要人为来源,而硒的过量排放对生态环境危害极大,必须高度重视燃煤过程中硒污染问题。利用现有烟气净化装置实现多污染物联合脱除,是目前重金属控制的主要策略。由于硒与硫的相似性,硒污染物在烟气中主要以气态形式存在,湿法烟气脱硫系统成为硒控制的核心设备。但现有
状态估计是电力系统调控中心能量管理系统的核心应用,担负着通过全网各处采集的量测数据准确评估系统运行状态的任务,其所得结果不仅是其他调度自动化应用的输入,也是调控人员合理下发调度指令的参考依据,对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与经济运行至关重要。随着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等新型电力元件的涌现和电网结构的发展变迁,电力系统不同主体间的协调交互更加频繁,促使非专有信息通信技术逐步在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普及,信息空间
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具有吸光系数高、载流子扩散距离长和能带间隙可调等优点,因此以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作为吸光层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erovskite solar cells,PSCs)近年来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自2009年问世以来,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光电转化效率不断攀升。目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认证效率已经突破了25%,商业化应用前景十分可观。然而,钙钛矿电池较
截至2020年,光纤接入系统在全国的部署已经覆盖超过4亿个用户。随着网络业务的爆炸式发展,对接入网容量需求的不断提高。未来的无源光网络(Passive Optical Network,PON)系统将需要满足更高速率、更长传输距离、更多用户以及不同的场景需求。相干检测、偏振复用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使得相干PON成为满足未来光接入系统升级扩容的关键技术方案。本论文主要对面向未来的相干PON技术展开研究,
由于具有广泛而且优良的功能特性,铁电材料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利用这些特性可以设计和制造先进的电子、光电和机电功能器件。与块体材料相比,低维铁电材料具有一些新奇的特性,例如纳米尺度极化旋涡畴构型的形成和演化模式,借此可以拓展许多潜在工程应用。然而,在铁电器件的制备与服役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引入和生成各种物理缺陷,这些缺陷对铁电材料的极化特性会有强烈影响。因此研究含缺陷的纳米铁电薄膜中极化旋涡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