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藻类吸附重金属的实验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ham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水体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共同关注。近十几年来,在废水处理领域,研究人员利用非活性藻(藻粉)吸附处理重金属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利用活性藻类吸附处理重金属的研究鲜有报道。本论文以利用活性藻类(蛋白核小球藻、细长聚球藻、铜绿微囊藻、水华鱼腥藻和斜生栅藻)吸附重金属为主体,首先研究藻类生长规律和重金属对藻类生长的影响,然后研究活性藻类吸附重金属的效果,最后研究和分析了蛋白核小球藻对铜离子的吸附动力学性能。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藻类生长及重金属影响实验在自然光照和室温下,研究了5种藻类的生长特性和Cr6+对藻类生长的影响。(1)5种藻类叶绿素吸收光谱有两个最强的吸收区:一个是在波长为420~440nm的蓝紫光部分;另一个是在波长为660nm的红光部分。(2)5种藻类生长都基本符合Logistic生长曲线的规律。(3)5种藻类对Cr6+的耐受性强弱顺序为:铜绿微囊藻>水华鱼腥藻>细长聚球藻>斜生栅藻>蛋白核小球藻。2)活性藻类吸附重金属实验在自然光照和室温下,分别研究了5种藻类对Cu2+、Zn2+、Cr6+的吸附效率规律。(1)5种藻类在不同浓度的Cu2+、Zn2+、Cr6+的吸附效率规律: 5种藻类对Zn2+去除率R随Zn2+质量浓度的增加,R先下降然后上升最后又下降;5种藻类对Cu2+去除率R随Cu2+质量浓度的增加,R先迅速上升,然后随Cu2+质量浓度再增加,其去除率变化平缓;5种藻类对Cr6+去除率R随Cr6+质量浓度的增加而下降。(2)水华鱼腥藻在锌离子浓度为10.0mg/L时锌离子去除率R达到最大值59.20%;斜生栅藻在铜离子浓度为3.0mg/L时铜离子去除率R达到最大值62.50%;水华鱼腥藻在铬离子浓度为1.0mg/L时铬离子去除率R为最大值32.87%。3)蛋白核小球藻吸附Cu2+的动力学性能研究在自然光照下,在恒温振荡器上进行了蛋白核小球藻吸附Cu2+的动力学性能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蛋白核小球藻吸附Cu2+的初始阶段,吸附速率快,随温度的升高吸附速率增大,且吸附反应为一级反应,并推算出吸附反应的活化能Ea=37.09 kJ/mol。
其他文献
当今中国中学教育的目标中要求学生有国际视野,所以英语在中学教育中被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并且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中国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了英语新就课程标准开始实施
基于TM遥感影像的构造地貌解译和野外活动断层滑动矢量的测量和分析,阐述了太行山南缘断裂带第四纪左旋走滑活动的构造和地貌标志,反演了断裂变形的构造应力场,探讨了太行山
综合探查表明 ,福州盆地的主要断层均无全新世活动。通过区域地壳动力学与地震构造背景分析、地震活动水平统计对比等 ,综合判定了福州盆地的地震环境及主要断层潜在地震的最大震级。结果表明 :福州盆地位于台湾动力触角对大陆作用的弱影响区 ,但靠近强、弱影响区的过渡边界 ,处于有、无≥ 6级强震区的过渡地带。与福建—粤东北沿海发生过强震的地段相比 ,福州盆地及附近主要断裂的最晚活动时代偏老 ,壳内的低速层不
职高《数学》的教学模式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归根结底在于教师的善教与学生的乐学。建构本软件是以“三角函数”部分为例,借鉴大学精品课程建设思想,科学管理电子教案、动
诊所法律教育是许多国家和地区所广泛采用的法律实践性教育模式。诊所法律教育在教学活动主体、教学内容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诊所法律教育在2000年被正式引入我国法律教育
在分析归纳中国大陆地区地震震源深度分布特征的基础上 ,着重分析了地壳介质的物理性质 ,特别是地壳介质的流变特征 ,进而探讨了震源深度分布的物理解释和孕震环境。文中应用中国陆区地热研究中的有关成果 ,推导了中国东、西部地区壳内脆韧性转换带的深度 ,给出东部地区壳内脆韧性转换带深度为 2 0~ 2 5km ,西部地区为 35~ 4 5km ,这一结果显示出壳内脆韧性转换带与我国东、西部震源深度的下界面
研究了由硝基胍与乙二胺直接合成咪唑胺的新工艺。设计了一组四因子三水平的正交实验,优化了反应条件,使得咪唑胺含量≥95%,收率≥72%。
镜泊湖全新世火山群10余座火山分成5个小的喷发中心位居西南和东北两区,每个喷发中心由2~4个火山组成。西南区包括“火山口森林”、“大干泡”、“五道沟”和“迷魂阵”等4个喷
基于不同类型活断层产生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和跨断层探槽地质剖面的地层强变形带宽度等观测事实,结合地面建筑设施毁坏带与活断层密切的空间位置关系,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确
本文研究了叔胺N235从硫酸氢溶液中萃取硫酸的平衡规律,找到了相应的萃取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