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双减政策执行偏差问题研究 ——以L市为例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mf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系统性命题,推进学生全面、健康的长足发展,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深化教育改革这一关系国家未来的战略性思考面前,减轻孩子的过重学业负担,成为中国义务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给予高度重视,自改革开放以来出台多部减负政策,但学生负担过重问题未得到根本性的缓解,甚至在每个时期迸发出学业压力诱发的新现象、新问题与新难点。党的十九大以后,中央政府不断加强对基础教育建设的顶层设计,给予学生减负问题更多的关注。2021年,国家开展新一轮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减负工作。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双减”的决策部署,各地陆续对应出台了的实施方案与落地措施,是否能够全面贯彻实施“双减”政策,是否能有效控制与减少政策执行偏差的出现,是亟待予以明确的关键问题。本文的研究以2021年国家新一轮“双减”政策为起始点,着眼于地方的政策执行实践,试图从实际案例中,全面展示当前实施“减负”政策的基本方法和成效,并在简要阐释当前实施“双减”政策的现状及其消极效应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具体来说,本文以中部L市学生减负政策的部署与执行情况为例,以地方的市、县政府为中心,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减负”政策实施过程进行了具体的考察与分析。文章的主体内容共分五大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政策的选题背景以及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双重意义,此外还包括文章的研究路线与研究方法以及国内外文献综述,重点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相关政策执行的研究进行梳理。本文基于以往对利益与结构以及西方理论模型的讨论,认为减负政策系统牵涉的多元的内部利益与内生关系,目前的研究忽略了教育场域的特殊性,致使对减负政策执行偏差的解释力度不足。据此,本文在对研宄所涉及的核心概念做出界定以及对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理论归纳分析的基础上,尝试从执行环境、执行制度、执行资源和执行主体能力的角度,探索减负政策执行偏差的成因。第三部分,简要呈现了L市执行“双减”工作的概况,主要对当地执行减负政策的偏差状况进行了详细描述,借此提出了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和需要解释的现象。研究发现,虽然L市在党政高位推动的情境下积极推进政策的落地,但实际政策落实的方式手段和最终效果出现偏差,存在偏差的具体表现有四种,基于学段、年级呈现分异化执行,学校灵活解读政策呈现弹性执行,家长和学生消极不配合呈现抵制式执行,以及产生不同方向目标置换的替代式执行。第四部分从“环境-制度-资源-能力”视角探究地区政策执行产生偏差的原因。市县级教育单位作为执行主体,面临着政策与社会经济、教育文化、法制环境的冲突张力,面临着制度惰性下校内减负管理与校外培训治理的重心偏衡,面临着资源维度上的人力、财政、考核问责、督导的支持与正反向约束不足,面临着政策执行个体自身的素质能力的局限性。在此背景下,政策相关者并未形成广泛的政策认同基础,减负政策的正式执行主体与非正式主体在教育场域中进行着消极的互动,产生了政策执行偏差的巨大空间,消解了政策执行系统中的有效性权威,产生了形式多样化的执行偏差效果。第五部分依据“环境-制度-资源-能力”视角,优化环境扩大政策认同、纠正校内校外重心偏衡、补充配套资源支持与加强执行队伍能力建设,以此构建协同式的执行架构,优化执行效果。研究认为,政策与执行环境的紧张关系,造就了薄弱的认同基础,为执行偏差提供根本动力;党政高位推动带来体制压力与路径依赖,形成执行偏差空间,为政策的扭曲落实提供多元可能;配套资源欠缺,导致执法结构的松散,造成约束执行偏差的合力不足;执行主体的素质与能力缺陷,无法驱动地方实践的因地制宜与再创新。减负政策的分异化、抵制、弹性、替代式执行偏差,是环境、制度、资源与能力基于行为实践的交互过程。
其他文献
目的 探究急救时间(响应时间、场景时间和转运时间)对院前心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CPR)成功率预测。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21年8月在院前急救“120”出诊后进行过CPR的331例院前心跳骤停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抢救成功与否进行分组。比较两组年龄、性别、病因、心电图类型和急救时间(包括响应时间、场景时间和转运时间),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CPR成功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
<正>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国家文物局联合推出的大型文化系列节目《古韵新声》七夕节目,于8月4日20:00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18:00央视频全网首播,与观众一起溯源千古文物,解码七夕文化。《古韵新声》七夕节目延续“文物展演+文化访谈+古风乐舞”的表现形式,全方位发掘了30件与七夕相关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
新的背景下,以新媒体时代武术跨文化传播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以及访问相应领域的专家学者,重新回顾了武术与科技的携手发展历史,印证了媒介对武术的快速传播、分享与交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另一种跨文化传播的消极形态——自是传播。研究证明文化数字传播在三个方面帮助武术跨文化传播实现突围。
<正> 刘××,女,5岁,济南市中区信义庄4号,住院号5041,1958年7月11日初診。中医四診: 1.望診:高度昏迷,呼吸困难,二目天吊,四肢厥逆,时时抽动,痰涎涌盛,皮膚蒼黃,头汗不止,腮下敷葯布,中間有象皮气管,舌苔白腻而薄。 2:聞診:病床附近騷味很大,呼吸呈喘急之声,痰声漉漉,有扯鋸之音。 3.問診:患儿家长代述:患儿于六天前发燒,无其他不适,服平热散燒退,昨天上午又复发燒,精神不振,
期刊
上海大学附属宝山外国语学校在劳动教育顶层设计、素材征集、读本编写、技能评比等方面,采用全员联动方式,教师、学生共同策划参与,积极推动劳动教育,构建全员联动的劳动教育新生态。
在各高校教育培养体系中,劳动教育课程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锻炼高校大学生劳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基础性课程。特别是自党的十九大以来,由于经济发展方式和发展模式的变化,社会对劳动教育课程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因而,研究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支持体系和构建,对完善国内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鉴于此,本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立足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意义,对现阶段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劳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以新媒介时代为背景,研究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播路径,认为传统武术文化传播面临竞技体育冲击、生存空间狭窄、群众认知浅显等问题。以新媒介为传播手段,建构历史与现实并存的文化记忆、重探传统武术文化内涵、加强传统与现代武术文化并济。加强文化“大团结”意识,打造特色武术文化、运用新媒介传播技术,重创文化传播空间、发挥新媒介育人职能,培养群众的正确认识。
数字化已成为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但制造企业如何挖掘数据价值提升创新效率是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2007~2019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探讨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能显著促进制造业企业创新效率提升,该结论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行业竞争程度越高、市场化程度越低,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越明显。研究结论
在生理学实验教学实践中,以个性化、高效率学习为教学目标,结合学校实际及学生学情,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主线、以教师指导为辅的实验教学方法。通过使用学习通、思维互动课堂等学习平台实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自主性。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