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医学术语词义研究

来源 :辽宁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14次 | 上传用户:av4375560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也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内经》中记载的医学词汇产生的新的意义是中医术语明确的源头。本文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黄帝内经》常用医学术语的人文要素研究(项目批准号09YJAZH039)”的一部分,以《内经》的名词术语作为研究对象,在此前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探寻《内经》中出现的新义项,确定其准确含义及其发生发展规律,考辨其对汉语类和中医类型辞书增补修订的意义。研究方法和内容:1.首先参照徐中舒主编的《汉语大字典》和罗竹风主编的《汉语大词典》,对照张登本、武长春主编的《内经词典》,从《内经》所用全部2286个汉字中筛选出《内经》中可能首次出现的义项。2.继而查检《内经》成书之前的诸多重要典籍,包括《诗经》《周礼》《周易》《尚书》《论语》《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荀子》《管子》《墨子》《左传》《战国策》《楚辞》《吕氏春秋》《山海经》《淮南子》《春秋繁露》《史记》等索引或索引式专书,以及辞书《尔雅》,同时排除《万物》《脉书》《引书》“马王堆汉墓帛书”等出土文物中已出现的字词意义,最终确定首见于《内经》的新义项。本研究选取《内经》之前的书籍以《史记》为分界线。3.然后理清这些词汇在《内经》的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疾病、针灸等所有方面中,沿用汉代以前的已出现的义项以及《内经》中出现的新义项,厘定这些词语的准确的医学含义及其发生发展规律。4.同时对查检过程中发现的《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中医大辞典》以及《内经词典》中的偏差疏漏之处提出纠正补充建议,并查找后世对新义的应用。结果:1.本文从“阴阳五行”“藏象”“诊断”“疾病”“针灸”五个方面选取有新义的27个单音词进行研究,发现这些单音词在《内经》中都较先秦两汉文献中的词义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如“木”产生新义项“肝”,“火”出现“艾火”“心”新词义,“土”产生了新词义“脾”,“金”产生新词义“肺”,“水”出现新词义“人体津液”“眼泪”“阴精”“小便”以及“水湿之邪”“水肿”“肾”;“上”产生新词义“头面部”“肺”“胃”“寸口脉”“上工”“脉位潜在”,“中”产生新词义“肠胃”“刺中”“触、碰”,“下”产生新词义产生了新词义“肠”“尺脉”“泻下”“咽下”“进针”“消散”“脉位深在”“动作的次数”,“前”产生新词义“躯体的前面”“前胸”“前阴”,“后”产生新词义“后背”,“髀”创造新词义“大腿外侧”,“骸”产生新词义“胫骨,小腿骨”;“浮”产生新词义“浮出,显明”“浮取,轻按”,“沉”产生新词义“沉重”“沉痔”,“迟”产生新词义“迟脉”,“细”产生了新词义“细脉”“致密”。“毛”产生新词义“人体的汗毛”“皮毛”“浮”“毛脉”,“石”产生新词义“沉”“石脉”;“注”产生“腹泻,泄泻”新义项,“洞”产生新词义“疾流,下泄”“空”,“漏”产生新词义“病名,指人的体液流出不止的疾病或疮疡”,“消”产生新词义“消化”“消瘦”;“亡”产生新词义“去针,针刺治疗时的出针”,“休”产生新词义“留针”,“徐”产生新义“慢刺,针刺时缓慢刺入的手法”之义,“员”产生新的词义“部分”“比喻和概括以动为特点的泻法操作”,“方”出现新词义“方术”“比较”“用方为补”。2.本文对《内经》中具有新义的27个医学术语词义进行研究过程中,与《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中医大辞典》和《内经词典》进行了对比,发现《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中对于医学的名词术语记录颇少,似应增加。《中医大辞典》中的中医名词术语不够全面,不准确,似应增加条目,并纠正错误条目。并对《内经词典》中有偏差的条目提出了纠正建议。如“木”目,《汉语大字典》收录了“中医学上指肝”义项,但《汉语大词典》《中医大辞典》未收录此义项,似应增加。“火”目,《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中医大辞典》均未收录“艾火”以及“心”两义项,似应增补。“土”目,《汉语大词典》未收录“脾”义项,似应增补;《中医大辞典》中未收录“土”目,似应增加。“金”目,《中医大辞典》未收录“金”目,似应增补。“水”目,《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未收录“人体津液”“眼泪”“阴精”“小便”“水湿之邪”“水肿”“肾”义项,似应增补。《中医大辞典》未收录“人体津液”“眼泪”“阴精”“小便”“水湿之邪”似应增加。“上”目,《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中未收录“上逆”“人体的上半身”“头面部”“肺”“胃”“寸口脉”“上工”“脉位潜在”几个义项,似应增加;《中医大辞典》中未收录“上”条目,似应增加。“中”目,《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中未收录“肠胃”“刺中”“触,碰”几个义项,似应增加;《中医大辞典》中未收录“中”目,似应增加。“下”目,《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中未收录“肠”“尺脉”“泻下”“咽下”“进针”“消散”“脉位深在”几个义项;《中医大辞典》中未收录“下”条目,似应增加。“前”目,《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中均未收录“小便”“躯体的前面”“前胸”“前阴”几个义项,似应增加;《中医大辞典》中未收录“前”目,似应增加。“后”目,《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未收录“后背”“大便”;《中医大辞典》中没有“后”条目,似应增加。“髀”目,《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中医大辞典》未收录“大腿外侧”义项。“骸”目,《中医大辞典》未收录“身体”。“浮”目,《汉语大字典》未收录“浮出,显明”和“浮取,轻按”义项;《中医大辞典》无“浮”目。“沉”目,《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未收录“沉痔”。“迟”目,《中医大辞典》没有“迟”目。“细”目,《汉语大词典》未收录“细脉”义项;《中医大辞典》未收录“细”目。“毛”目,《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未收录“人体的汗毛,为肺脏的外荣”“皮毛”“浮”义项;《中医大辞典》未收录“毛”目。“石”目,《汉语大字典》未收录“沉”义项,《汉语大词典》未收录“石脉。中医脉象之一。”“沉”两个义项;《中医大辞典》未收录“石”目。“注”目,《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中医大辞典》均未收录“腹泻,泄泻”义项。“洞”目,《中医大辞典》未收录“下泄,疾流”和“空虚”义项。“消”目,《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中医大辞典》未收录“消化”“消瘦”义项。“亡”目,《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中医大辞典》均未收录“去针”义项。“休”目,《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未收录“留针”义项;《中医大辞典》未收录“休”条目。“徐”目,《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中医大辞典》均未收录“慢刺”义项。“员”目,《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未收录“部分”和“以动为特点的泻法操作”两个义项;《中医大辞典》中未收录“员”目。“方”目,《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中未收录“方术”“比较”“用方为补”义项;《中医大辞典》未收录“方术”“比较”“用方为补”义项。3.本文对《内经》中阴阳五行、藏象、诊断、疾病、针灸五方面具有新义项的27个常见单音词的研究,通过共时描写对这27个单音词的形态、词义作客观描写,并且通过共时、历时比较相结合将这27个单音词在《内经》中出现的义项以及汉代之前已有的义项对比和分析。另外,本文还对这27个单音词进行了数理统计,运用手工和计算机检索的方式对比《内经词典》,确定每个词在《内经》中出现的次数和义项数量。并且,结合考据学、逻辑学、术语学、知识考古学以及文字发生学等方法,发现《内经》中所使用的医学术语多用已有的简单词汇来指代,而不是创造出本学科专有的学术名词。因此对于中医名词术语的研究跳出了医学范畴,而从古代文化及社会背景等多元探究其内涵与外延,为中医名词术语的标准化奠定了基础。4.由于五行学说的发展,将五脏与五行紧密联系,而五行又能够囊括天地万物所有与其相关的事物,取类比象的归类于五行,所以,用“木”“火”“土”“金”“水”指代“肝”“心”“脾”“肺”“肾”是将五行当中与天文、地理、人事有关的一切功能性描述都赋予五脏。《内经》运用“上”“中”“下”“前”“后”等空间方位名词指代人体的某些特殊部位,即是在空间方位上对这些部位的阴阳属性进行了一些暗指。这种用法将身体部位的阴阳更简单、明确的表达出来,符合“大道至简”的中国古代文化内涵。《内经》中重视四肢、九窍与五脏六腑紧密联系,“髀”“骸”也分别具备了与人体的“月(肉)”有关的词义,如“大腿外侧”“身体”。《内经》用“浮”“沉”“迟”“细”对于事物发展趋势和状态的描述来表示脉象,并用更为简单的某种具体事物“毛”“石”来指代略复杂的脉象,这也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一种方法。《内经》中“注”“洞”“漏”“消”用疾病发生时的机体状态来命名疾病,以描述疾病发展的过程,体现了中医学对于人体生命与疾病认知的本质特征。《内经》对有关针灸治疗名词术语进行命名时,多以与人体生命状态有关的词汇来描述,如“亡”“休”“徐”。体现了中医学是运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来认识事物的,即是通过对事物现象的分析获得其中的联系和规律,根据这些规律,将相关事物进行整合。在中国古代文化当中,有“天圆(员)地方”的说法,“圆(员)”与“方”在某些文献当中就隐含了“天”与“地”的信息,故在《内经》中用赋予“员”义为“针刺补法”、“方”义为“针刺泻法”,亦隐含了针刺补泻手法的阴阳属性。结论:1.本文从“阴阳五行”“藏象”“诊断”“疾病”“针灸”五个方面选取具有新义项的27个单音词进行研究,发现这些单音词在《内经》中都较先秦两汉文献中的词义有不同程度的创新。2.本文对《内经》中具有新义项的27个医学术语词义进行研究过程中,与《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中医大辞典》和《内经词典》进行了对比,发现《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中对于医学的名词术语记录颇少,似应增加。《中医大辞典》中的中医名词术语不够全面,有偏差,似应增加条目,并纠正错误条目。并对《内经词典》中有偏差的条目提出了纠正建议。3.通过对27个单音词采用历史文献学和历史语言学通用的共时描写、历时对比和数理统计研究方法,并结合考据学、逻辑学、术语学、知识考古学以及文字发生学等方法进行研究,发现《内经》中所使用的医学术语多用已有的简单词汇来指代,而不是创造出本学科专有的学术名词。因此对于中医名词术语的研究跳出了医学范畴,而从古代文化及社会背景等多元探究其内涵与外延,为中医名词术语的标准化奠定了基础。4.研究发现《内经》中名词术语的命名遵循了《内经》的基本精神,即“重视整体观念”“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和“重视脏腑经络”等。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品管圈手法在降低感染科血培养假阳性率中的效果。方法 2015年3月—10月开展品管圈活动,2015年3月采用方便抽样对血培养假阳性率现状进行调查,共抽取56例患者,血培养
市委书记徐文光在农民建房体系构建及风貌提升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农房建得好,是特色、是亮点;建不好,是污点、是败笔。要求提高站位、放大格局、转变思路,以农民建房体系构建和风貌
报纸
本报讯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放射科于2005年7月26日为一例患巨大肺大泡的患者实施了介入方法治疗,术后一周已康复出院。 $$    据悉,58岁的女性患者王某,患有巨大肺大泡十余
报纸
植物营固着生长的生活方式决定植物只有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才能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后代的繁衍。植物根系不但为植物提供物理支撑,还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矿质营养以及响应
武术在其长期历史演变的历程中,与中国文化的联系日渐紧密,形成一套独具风格的武术文化内涵,并对习武者起到重要的修身意义。通过文献研究法、移植法等方法,以武术学、美学、伦理
牛磺酸是调节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活性物质,具有维持调节脂类消化与吸收、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增强细胞膜抗氧化能力等生物学作用。在仔猪的饲养以及消化道功能调解中也有一定
差分方程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一直是近来国际上的热点问题。本学位论文主要根据Ladas等人提出来的公开问题和猜想,探讨非线性的有理差分方程的全局渐近性质。全文分为下述四章:
随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日益突出,绿色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福建省工业发展正处于结构转型升级与动力换挡的重要阶段,同时又面临着节能减排与生态省建设的重任。如何实现工业转型升级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已成为福建省实现工业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难题。生态效率是衡量工业和环境协调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提升工业生态效率是促进工业绿色发展的关键。因此,提升福建省工业生态
射孔压裂技术是我国新兴的一项油层增产技术。我国目前采用的主要有三种结构型式:混合组装型、分体组装型和加载组装型。我们通过对这三种结构的不同特点及其对地层不同的作
随着《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等一系列文件的发布,中国全面告别营业税时代,房地产企业也迎来了新的挑战。"营改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