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01年首次观测到小行星(433)Eros的光变曲线以来,小行星光变曲线观测成为小行星物理研究方面的重要手段。小行星是太阳系内类似行星环绕太阳运动,但体积和质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体。一般认为小行星是早期太阳系残留下来的物质,它们提供了太阳系历史的重要线索。
光变曲线是获得小行星信息的重要途径。通过光变曲线可以反推出小行星的自转周期、自转轴指向、形状、反照率分布以及散射性质等参数。
到目前(2012年3月)为止,已发现的小行星已有80多万颗,但是已有光变曲线数据的只有5541颗,不到已发现目标的百分之一。而通过各种途径探测到形状的小行星只有上百个,其中大部分都是通过光变曲线反演得到的形状模型。因此对于小行星的光变曲线观测和形状反演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利用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的近地天体望远镜和40cm卡萨格林式望远镜开展了小行星时序测光观测,获得大量观测数据,用于形状反演工作。
论文分7章,第一章介绍了对小行星进行测光观测的研究意义。第二章介绍小行星的光度模型,以小行星表面结构为出发点,讨论了小行星光变因素和散射性质。介绍了光度模型和相位曲线。第三章介绍了小行星反演计算的主要方法,从简单的A方法、M方法、E方法到光变曲线反演方法的发展。第四章介绍了观测设备及调试情况,包括近地天体望远镜图像的PSF分布研究并改进望远镜的调焦模式,以及40cm望远镜的调试工作。第五章介绍了观测方案的编排、散焦测光方法以及数据处理流程和2010年到2012年的观测结果。第六章介绍了对4个数据较多的目标进行的形状反演的结果,它们分别是(26)Proserpina、(338)Budrosa、(933)Susi、(1095)Tulipa。其中(933)Susi、(1095)Tulipa是首次测定自转轴指向和建立形状模型。第七章是对未来工作的展望,计划利用近地天体望远镜开展小行星大视场时序测光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