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百年来沉积讯息与环境变换关系的解析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ygu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探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沉积物中生源要素和微量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构建了指示水体环境变化的化学指标体系,解析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百年来沉积讯息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具体工作包括1)诠释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水体悬浮颗粒物中无机态和有机态的磷和氮来源、时空变化等行为特征,获取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颗粒态P和N的通量;2)揭示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生源要素(TOC、TN、BSi、TP)、潜在危害性元素(PHE:V、Cr、Co、Ni、Cu、Zn、Mo、Cd、Pb、Bi)及P和PHE的分级浸取形态的来源、主控因素、通量等地球化学行为特征,构建指示水域环境变化的指标体系;3)探讨了浙江近岸和东海冷涡区的两根柱状沉积物中生源要素、13C、磷的结合形态、微量金属元素及其形态与水体环境变化间的对应关系,重建了长江口海域近百年来自然的和人为的环境变化历程。获得的主要的结果和结论如下:  1.获取了关于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水体颗粒P和N的来源、时空变化、通量等行为特征的系统认识,发现颗粒磷(TPP)主要来自陆源输入,颗粒氮(TPN)则来自海洋生物。无机磷(PIP)和有机氮(PON)是颗粒态P和N的主要组成部分,PIP主要来源于长江输入,POP受海洋生物和陆源输入双重影响,其中浮游植物对POP贡献高于79%,89%以上的颗粒N由浮游植物输入,68-73%的PIP最终埋藏于沉积物中,而大部分POP和TPN被溶解进入再循环。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悬浮颗粒物(SPM)中PIP和PON分别占颗粒P和N总量的57.2±11.4%和78.2±16.8%,是颗粒P(TPP)和N(TPN)的主要组成部分。颗粒P和N的时空分布表明PIP主要来源于长江和江苏沿岸流泥沙输入,POP受陆源输入和海洋生物输入双重影响,PIN和PON主要来源于海洋生物输入。受水体生产力和长江输沙量的季节变化影响,颗粒态P和N含量在春季高于秋季,但有机组分的比例春季低于秋季。颗粒态P和N的通量计算显示,长江口水域SPM主要来源于长江输入,其输入比例在春夏季达88%,57%的SPM最终沉降于海底;PIP来源于长江输入,浮游植物输入在春夏季和秋冬季的分别占POP总输入的87%和79%;95%(春夏)/89%(秋冬)的颗粒N来自浮游植物输入。PIP的输入和输出通量基本处于平衡,其沉降通量占总输入通量的68-73%。POP和TPN的负丢失项占其总输入量的92%主95%,大部分颗粒有机质可能被溶解或矿化离开颗粒物。  2.获得了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沉积物中生源要素及磷的结合形态的来源、控制因素和环境指示意义的系统认识,发现长江、江苏沿岸流和海洋生物输入是沉积物生源要素的三大来源。柱状沉积物中Fe-P、Al-P、Det-P、BSi、δ13C含量变化可用于反演近百年来长江径流量的高/低波动;沉积柱上层粒径归一化的TOC等含量升高,记录了在20世纪80/90年代后近岸水体富营养化加剧、生产力升高的环境变化;冷涡区沉积柱中TOC、TN、δ13C、BSi、Ex-P、Fe-P和lea-OP的变化指示了百年来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周期性振荡。  生源要素的含量与分布显示,长江口海域沉积物中TOC和Lea-OP来源于河流输入和海洋生物输入,δ13C显示近岸沉积物中约34-70%的有机质来自陆源输入,远岸沉积物中约66-79%的有机质为自海洋自生;TN受海洋初级生产力控制,BSi来源于硅藻输入;Fe-P、Al-P和Det-P源于长江和江苏沿岸流沉积物输入;CFA-P受江苏沿岸流和钙质生物输入影响。TOC、TN、TP和非磷灰石磷富集于细粒沉积物中,Det-P基本在粗粒沉积物中富集。  浙江近岸的沉积柱中,Fe-P、Al-P与Det-P含量呈现相反的变化,其变化对应着沉积物粒度变化以及长江径流量的高/低波动,对应机制与径流量-沉积物粒度-磷形态的含量三者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有关。沉积物中BSi的显著低值记录了1980年代末期长江径流量降低、溶解硅输入通量达最低值时东海近岸水体中硅藻生产力降低的环境变化。沉积柱上层,粒径归一化的TOC、TN、TP、Ex-P、Fe-P和lea-OP含量显著增加,反映了1990年代后东海近岸水体富营养化加剧、初级生产力升高的生态环境变化。冷涡区沉积柱中,TOC、TN、613C、BSi、Ex-P、Fe-P和lea-OP含量的变化对应近一个世纪东亚冬季风强度的20年周期性振荡,与冬季风强盛时期江苏沿岸流增强,物质输入增加使得远岸水体生产力升高有关。  3.揭示了长江口海域沉积物中PHE及其形态的主控因素及环境指示意义,V、Cr、Co、Ni、Cu、Zn、Mo、Cd和Bi主要在残渣态中存在,来源于陆源输入,长江输入占其总输入量的82-90%,长江口和浙江近岸沉积物中存在Cu、Zn、Cd、Bi的富集,北部中陆架区存在Pb的富集。近岸沉积柱中PHE、岩生元素及残渣态含量变化反映了1850年以来长江径流量的高/低波动,沉积柱上层Zn、Pb、Bi、Cu的富集因子及活性形态含量升高与1980年代后人为污染输入增加有关,冷涡区沉积物中微量元素含量变化对应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周期性振荡。综合表明,沉积物生源要素与微量元素反映的长江口海域生态环境变化历程具有一致性。  长江口海域沉积物中V、Cr、Co、Ni、Cu、Zn、Mo、Cd和Bi主要在残渣态中存在,含量与分布显示其主要来源于长江和江苏沿岸流物质输入;Cu、Zn、Cd、Bi和Pb的活性形态比例较高,平均值在22-51%间,结合元素富集因子值(EF),得出近岸沉积物可能存在Cu、Zn、Cd和Bi的污染,北部中陆架区存在Pb的富集,污染源可能包括长江、陆源污染排放以及Pb的大气输入。通量显示长江是PHE的主要来源,占元素总输入的82-90%。38-77%的微量元素最终埋藏于沉积物中,大部分沉积在内陆架区。  近岸沉积柱中PHE、岩生元素(Li、Sc、Rb、Cs、Th)及元素残渣态的垂直分布一致,含量变化记录了1850年以来长江径流量的干/湿变化,反映机制涉及河流直接输入、沉积物粒度效应和有机质结合三种过程。沉积柱上层,Zn、Pb、Bi和Cu的EF分别增加13%、19%、20%和4%,活性形态含量升高,表明1980年代后这些元素受到人为输入影响。可氧化态的Co、Ni、Cu、Zn、Pb和Bi在柱上层16cm内含量升高,与1990年代后水体初级生产力增加有关。冷涡区沉积柱中,PHE和岩生元素总量的变化对应着冬季风强度的20年周期性波动,强盛的冬季风增加了江苏沿岸流和大气的物质输入,促进外海水体生产力升高,使得沉积物中微量元素含量增加。
其他文献
一、讲宗旨,反对官僚主义首先,要树立群众观点。要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观察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切实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
学习邓小平党建理论是全党的大事郑必坚邓小平同志一贯高度重视党的建设,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观三卷《邓小平文选》,可以清楚地看到,对党
长昌凹陷位于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向东通过西沙海槽与南海西北次海盆相通,其近东西向的展布形态明显异于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其它凹陷的北东-北东东向形态。为了弄清其深部结构和发
日前,笔者带领工作组对临汾铁路分局管内的45个党支部工作进行检查验收。针对检查发现的典型和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联系本单位的工作实际,我深深地体会到,党支部书记要想提
学位
海洋湍流混合过程是海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不仅是控制海洋生态环境的关键因子,而且对于大洋的质量、动量、能量输送及全球气候变化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是驱动大洋热盐环流的动力
雪域高原献忠诚——记陕西省优秀援藏干部刘新余文\辛建斌一1995年5月23日,刘新余作为陕西省选拔的第一批援藏干部从咸阳出发来到了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担任县委书记。他走的前夜,患有脑
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在语言素材的选取上具有典型性,素材内容丰富而且比较贴近现实生活,具有很强的时代感,而且图文并茂,设计优美,这些优点能够强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利于
肠内营养支持被认为是肿瘤患者首选的预防和纠正营养风险及营养不良的重要措施,在肿瘤患者的综合治疗过程中提供有效营养支持并保护机体免疫功能,这和杀伤肿瘤细胞同等重要。本
甲哌霉素(marformycins)属于环脂肽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藤黄微球菌和厌氧甲酸杆菌活性,分离来自我国南海北部1396m深海沉积物中的一株放线菌Streptomyces drozdowiczii SCSIO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