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茎杆和籽粒性状的QTL定位和RNA-seq分析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quart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豆的抗倒伏和种子相关性状是大豆重要的农艺性状,其中抗倒伏性状与茎杆机械结构以及组成成分息息相关。现代栽培大豆(Glycine maxL. Merr.)是由一年生野生大豆(Glycine sojaSieb)驯化而来。与栽培大豆茎杆粗壮、直立的生长特征不同,野生大豆生长习性中一个重要的特征是茎杆细弱、呈现匍匐生长状态;另外,其粒重和种子油份含量等也呈现较大差异。为了解析这些差异背后的控制基因,更好地理解大豆驯化的过程,我们利用野生大豆(ZYD00463)和栽培大豆(WDD01514)构建了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并利用SLAF-seq测序技术开发SNP标记,构建了大豆的高密度遗传图谱。在对亲本茎杆的解剖结构进行分析后,我们对大豆茎杆化学成分、籽粒油份、粒重和粒形等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并结合RNA-seq分析,鉴定了可能的候选基因,以期为进一步基因的功能验证和机理解析打下基础。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组织层面上,栽培大豆茎杆中维管组织较为发达,特别是木质部、厚壁组织(木质部纤维和导管壁);野生大豆的厚角组织(皮层厚角组织)、表皮、薄壁组织(皮层、韧皮部、木质部和髓薄壁组织)、厚壁组织(韧皮部纤维)更为发达。此外,野生大豆中与导管相关的参数,如D、VS、Fpf、VI均小于栽培大豆;野生大豆中VG和(t/bh)2值和小导管比例大于栽培大豆。细胞水平上,栽培大豆茎杆次生壁的厚度大于野生大豆。分子水平上,栽培大豆茎杆中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较高,野生大豆中果胶含量较高。另外,甘露聚糖和甲酯化果胶在茎杆中的分布也存在明显差异,野生大豆的韧皮纤维细胞壁中未检测到甘露聚糖,栽培大豆的果胶甲基酯化程度明显低于野生大豆,这些差异可能是大豆茎杆适应驯化的结果。我们推测栽培大豆茎杆机械强度更强,而野生大豆对环境胁迫的抗性更高。
  2.利用SLAF-seq测序技术在亲本和子代中开发了11,398个SNP标记,并构建了覆盖2913.78cM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平均遗传距离是0.26cM。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在单个环境中的遗传力较高,多个环境中的遗传力较低,它们的遗传受环境影响较大。一年两点环境下鉴定出8个与木质素含量相关的QTL,如qLC1-1、qLC6-1、qLC11-1、qLC12-1、qLC12-2、qLC12-3、qLC13-1和qLC14-1;另外鉴定出8个与纤维素含量相关的QTL,如qCC1-1、qCC1-2、qCC18-1、qCC19-1、qCC5-1、qCC5-2、qCC9-1和qCC19-2。这些QTL位点仅仅在单个环境中被检测到,多个环境中并没有检测到稳定的QTL。
  3.方差分析显示,两年两点环境中籽粒油份和脂肪酸含量的广义遗传力较高。共定位到24个稳定的QTL,其中7个与油份含量相关,如qOC2_1、qOC8_1、qOC8_2、qOC15_1、qOC15_2、qOC20_1和qOC20_2;4个与棕榈酸有关,如qPA10_1、qPA13_1、qPA15_1和qPA16_1;3个与硬脂酸有关,如qSA14_1、qSA14_2和qSA14_3;2个与油酸相关,如qOA11_1和qOA15_1;4个与亚油酸有关,如qLA5_1、qLA5_2、qLA11_1和qLA11_2;4个与亚麻酸相关,如qLNA5_1、qLNA14_1、qLNA15_1和qLNA15_2。其中qPA10_1为新的QTL位点,目前未见报道。这些稳定的QTL中有16个是主效QTL,如qOC15_1、qOC15_2、qOC20_1、qOC20_2、qPA10_1、qSA14_1、qSA14_2、qSA14_3、qOA11_1、qOA15_1、qLA11_1、qLA11_2、qLNA5_1、qLNA14_1、qLNA15_1和qLNA15_2。在15号染色体2.37Mb-5.63Mb的遗传区间内检测到6个QTL,如qOC15_1、qOC15_2、qPA15_1、qOA15_1、qLNA15_1和qLNA15_2,该区间看作是油份和脂肪酸遗传的热点区域。从这些稳定的QTL区间内筛选到96个酶基因和250个转录因子基因可能参与脂质代谢。
  4.方差分析显示,除了粒长粒宽比(LW)和粒宽粒厚比(WH)外,三年两点环境中粒重和粒形的广义遗传力较高。共鉴定到24个稳定的QTL,其中5个与粒长相关,如qSL4_1、qSL8_1、qSL12_1、qSL19_1和qSL19_2;3个与粒宽相关,如qSW5_1、qSW7_1和qSW19_1;4个与粒厚相关,如qSH5_1、qSH7_1、qSH15_1和qSH19_1;4个与粒长粒宽比相关,如qLW2_1、qLW2_2、qLW5_1和qLW19_1;3个与粒长粒厚比相关,如qLH2_1、qLH2_2和qLH2_3;1个QTLqWH5_1与粒宽粒厚比相关;4个与百粒重相关,如qHGW4_1、qHGW19_1、qHGW19_2和qHGW19_3。这些稳定的QTL中有11个之前未见报道,可能是新的QTL位点,分别是qSL8_1、qSL12_1、qSH15_1、qLW2_1、qLW2_2、qLW5_1、qLW19_1、qLH2_1、qLH2_2、qLH2_3和qWH5_1。这些稳定的QTL中有11个是主效QTL,如qSL19_1、qSL19_2、qSW19_1、qSH19_1、qLW2_1、qLW2_2、qLW5_1、qLH2_2、qLH2_3、qWH5_1和qHGW19_3。在19号染色体39.42Mb-44.99Mb的遗传区间内检测到7个QTL,分别是qSL19_1、qSL19_2、qSW19_1、qSH19_1、qHGW19_1、qHGW19_2和qHGW19_3,该区间看作是粒重和粒形遗传的热点区域。从这些稳定的QTL区间内筛选出136个蛋白基因和240个转录因子基因可能参与籽粒大小的调控。
  5.通过对亲本及其两个极端子代在两个发育时期的样品进行RNA-seq测序,共获得180.49Gb的原始数据,Q30的碱基百分比在93.06%及以上,比对效率在92.18%-96.40%之间。错误发现率FDR<0.01且差异倍数FC≥2(│Log2(FC)│≥1)作为差异表达基因(DEGs)筛选的标准,共获得14,698个DEGs,其中2,217是新基因。通过DEGs的GO和KEGG富集,筛选到一些跟脂质代谢相关的生物学过程,如脂质代谢调控、酰基甘油代谢、油体生物合成和辅酶代谢等。与籽粒大小相关的生物学过程主要是转录水平和转录后水平调控、激素信号途径、泛素蛋白酶途径和细胞增殖与生长调控等。另外一些与碳代谢相关的途径也得到富集,如碳固定、光合作用、丙酮酸代谢、糖酵解/糖异生等。本文共获得121个和189个候选基因分别与脂质代谢和籽粒大小相关,其中有15个DEGs位于籽粒油份和脂肪酸QTL区间内,14个DEGs位于粒重和粒形QTL区间。另外,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共鉴定出6个模块与性状相关联,分别从模块和网络图中筛选到69个和76个候选基因,其中有26个基因位于本研究定位的QTL区间内。
  6.通过qRT-PCR对16个候选基因或转录因子基因进行定量分析,其中8个基因可能参与脂质代谢和籽粒大小的调控。例如Glyma.06g068800和Glyma.09g098300基因分别编码ERF和bHLH转录因子。Glyma.10g119900和Glyma.13g287600基因分别编码甘油-3-磷酸酰基转移酶6(GPAT6 )和赤霉素2-氧化酶8(GA2OX8 )。Glyma.14g184900基因功能未知,但位于qLNA14_1区间内。Glyma.17g154500基因可能编码胞内富亮氨酸Ras相关蛋白。这6个基因在籽粒中均有表达,并且栽培大豆中的表达量高于野生大豆,同时其表达量与油份和粒重均呈显著正相关。另外Glyma.07g037700基因编码MYB转录因子,在籽粒中特异表达,该基因位于qSW7_1和qSH7_1区间内,表达量与油份和粒重均呈显著正相关。Glyma.09g111900基因编码脂肪酸去饱和酶(FAD2),在籽粒和花中特异性表达,其表达量与亚油酸含量显著正相关,与油酸含量显著负相关。
其他文献
大豆[Glycine Max(L.)Merr.]是世界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也是人类和动物获取蛋白的主要来源。子叶是大豆种子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主要是在植株营养生长阶段供给幼苗养分。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子叶在发芽后的生长状态直接影响着植株后续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而植株整个生长周期的发育状态又与其抗性、产量和品质性状息息相关。因而,研究子叶发育缺陷型突变体对大豆育种和改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实验室2
学位
在响应非生物胁迫过程中,植物体内的基因转录水平、组蛋白修饰和染色质结构状态等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从而说明表观遗传变化与植物胁迫反应密切相关。电离辐射作为非生物胁迫之一,可诱导植物体内发生DNA双链断裂(Double-strand break,DSB)等DNA损伤现象。目前为止,有关植物DNA损伤反应以及DSB相关的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特征等相关研究还不够广泛。另外,DNA损伤的产生和修复是植物诱
学位
水稻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单子叶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模式植物。在我国约有一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而水稻株型研究一直也是水稻科学领域的热点,对我国高产水稻品种的改良发挥重要作用。水稻理想株型育种的性状主要关注于株高、分蘖、叶片、穗型等重要方面。因此本研究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重点分析了OsIDD2调控次生细胞壁的形成和OsPPKL2调控株型及籽粒大小等方面的分子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C2H2
学位
柴胡为常用大宗药材,栽培柴胡已经成为柴胡药材的重要来源。但柴胡栽培生产因亩产量低,生产发展严重受限。柴胡根部较小、其地上部生物量远大于根部,根冠比严重失调,导致生长第二年、第三年地上部郁蔽严重、植株大量死亡,同时单位面积种植密度难以提高,土地占用面积太大,因此种植效益偏低、制约了种植积极性。为提高栽培柴胡产量,生产上有在其进入抽茎、现蕾期时,割除植株部分茎叶的做法;研究人员也发现摘除花序可以提高柴
学位
淫羊藿为补益类常用中药材,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慢性肾炎和免疫调节等。柔毛淫羊藿(Epimedium pubescens Maxim.)和心叶淫羊藿(E.brevicornu Maxim.)均为《中国药典》规定的淫羊藿药材的基原植物,其主要活性成分为淫羊藿菅等黄酮醇苷类化合物。药用植物活性成分决定于物种遗传基因,同时与生长环境密切相关。淫羊藿为阴生植物,研究表明,心叶淫羊藿淫羊藿苷含量大大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单产的有效手段。然而,高密度种植会导致玉米群体中红光/远红光比率(R/FR)下降,从而引发一系列避荫综合征(Shade Avoidance Syndrome,SAS),最终导致产量降低。在拟南芥中,调控SAS的分子机制已经被阐明,但在玉米中仍不清楚。在本研究中,我们对玉米光敏色素作用因子(PIF)基因家族在调控光信号和光形态建成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功能鉴定。
学位
植物重要的发育过程往往伴随着细胞命运的快速转换过程,大量基因的表达水平、修饰水平会相应发生变化。通过对转换期进行大规模组学分析,有助于深入挖掘关键调控基因,明确其表达和修饰水平的变化,为进一步解析重要发育进程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在遗传转化过程中,诱导愈伤是关键环节,该过程利用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是一个典型的植物细胞命运转换的过程。本研究利用一个具有较高转化效率的自交系CAL,首先对愈伤诱导全过程进
学位
水稻雄性生殖发育是一个高度复杂、受到精确调控的生物学过程,直接涉及到水稻后代繁衍和产量有无,其中有大量的基因参与,这些关键基因的突变或表达异常都将会导致小孢子发育异常,致使其花粉败育和小穗不育。目前已报道了一系列水稻雄性不育相关基因,但对于进一步探究水稻雄性生殖发育的分子机制及其完整的调控网络尚远远不足。本研究针对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ylsulfone,EMS)诱变籼稻恢复系中恢80
学位
随着育种手段的进步,黑龙江省高粱品种已由中高秆稀植过渡到矮秆密植机械化生产。氮素是高粱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元素,以往研究主要以中高秆稀植为研究背景,关于氮素对耐密植矮杆高粱生长特性、碳氮代谢机理、耐低氮响应等系统研究较少,特别在高寒地区的研究报道尚属空白。本文以黑龙江省北部不同基因型耐密植矮杆高粱为试验材料,系统研究了耐密植高粱的碳氮代谢机理,明确了氮素对不同基因型高粱生理响应的基本规律及差异机制,
学位
水稻(Oryza Sativa)是世界第二、亚洲第一主粮作物。水稻驯化过程中产生了籼粳亚种的遗传分化,两亚种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有着明显的差异,在中国的地理分布基本表现为北方粳稻为主,南方籼稻为主,长江流域为籼稻、粳稻交错种植。利用籼梗亚种杂交或远缘杂交创造新品种,聚合有利基因,选育高产优质品种是我国北方粳稻特别是绿色超级稻的重要育种方法。籼稻和粳稻淀粉性状存在显著差异,且受气象环境因素影响。研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