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乌苏风景区现代风情小镇地域性建设研究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razhong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强大的全球化经济、文化冲击下,人类社会的多样性遭到扼杀,地域文化特色逐渐衰退、消失;城市和建筑物的标准化和商品化致使建筑特色逐渐隐退。   建筑文化和城市文化出现趋同现象和特色危机。许多地方所谓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传统价值体系和审美观念在现代主义浪潮的冲击和裹挟之下,灰飞烟灭,荡然无存;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对不同环境条件的单一化处理,也背离了以人为本的创作之路。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持续地反作用于环境和经济发展,将建筑活动的准则与自然规律脱离甚至对立。现代的建筑活动在无视传统历史文化,不顾地区的自然气候、地理特征和以地方材料为基础的有效适宜的传统技术之后,建筑与地区自然之间维系了几千年的朴素关系被截然割裂,由雷同的发展模式和单一的价值取向缔造的“全球文明”正在对地区文化起着不可挽回的磨蚀作用。   本论文正是基于这种背景下,从地域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环境对建筑和聚落形态影响的角度出发,对萨拉乌苏风情小镇进行规划研究,以探寻萨拉乌苏镇地域性设计思想、模式及规划对策。首先,论文通过对萨拉乌苏地域风土文化的挖掘,从历史人文、自然地理、乡土民俗等方面的入手,分析整理萨拉乌苏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性元素。然后通过展开地域性设计元素提炼的研究分析,归纳总结出萨拉乌苏镇现代地域性建筑和聚落的设计方法和思想理念。最后通过阐述萨拉乌苏镇巴图湾旅游服务中心区和窑洞宾馆区的规划实践,试图表现一种萨拉乌苏镇地域性设计思路以及探寻旅游风景区和历史文化遗产地区地域性建筑和聚落可持续发展的适宜模式。  
其他文献
历史地看,城市的形成与演变无法归于某个单一的目的或原因。旧城区具有一次性规划建设的新城区所不具备的历史厚度、文化的复杂性。不幸的是,各地轰轰烈烈登场的旧城改造运动
本文针对中国当前小城镇形象,特别是少数民族小城镇形象建设方面存在的民族文化丧失、个性趋同的现状,提出了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小城镇形象建设的、基于CIS、城市CI和中国古典园
本文以我国提出要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研究背景,旨在通过对陕西省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的调研,对其现在的建设和发展模式进行研究,从而了解袁家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或遗存
奥运会自其产生伊始就不是单纯体育运动的范畴,它的产生与社会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甚至平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早期的奥林匹克运动已经成为当时社会的一次城市庆
该论文从国际上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问题的发展出发,分析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对真实性的历史认识和现状,提出真实性原则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初步架构文化遗产
本文通过对芬兰建筑师尤哈尼·帕拉斯马的建筑理念及其作品的研究,在讨论当今建筑发展中地域性建筑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现代性1与地域性2在建筑中结合的方式
街道家具(Street Furniture)作为城市生活中重要的物质设施,近十几年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人们很少把街道家具与城市建筑等大尺度的城市元素密切地联系起来,以致于街道家具
当"地域性"遭遇"全球化"营建,中国建筑人开始重新审视"中国味",而中国建筑的精髓就是民居. 当"自然回归"遭遇"高密度"居住,中国建筑人开始正确思索"理想人居",而"理想"的精髓
我国古镇资源经过多次人为和自然破坏以后,数量上现在已经十分有限,保护和管理好这有限的古镇资源无论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发扬还是对地方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均有十分重要
历史街区的保护是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一环。历史街区记载着历史的传承和信息,蕴涵着深邃的文化遗产精华,其整体的风貌展示着城市某一时期的文化特色及城市的发展脉络,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