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域分布的近缘种苦草与刺苦草遗传结构的比较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ying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苦草属是中国内陆水体中优势沉水植物类群之一,在水体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和生态系统的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随水质下降和人为扰动加剧,苦草植物种群衰退明显。苦草属在中国有三个种:苦草、刺苦草和密齿苦草,它们常常在同一水体出现、且形态非常相似,仅在生活史上有些差异。本研究通过分子标记检测和栽培试验,比较同域分布的苦草与刺苦草的遗传结构和繁殖策略,探讨水体联通与阻隔对水生植物遗传结构的影响,为利用水生植物进行水生生态系统修复实践提供指导。   1.采用微卫星富集方法新开发了16对具有多态性的苦草SSR引物,这些引物的等位基因数2~14不等,它们在苦草和刺苦草中均能扩增出DNA片段,为苦草属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提供了新的标记系统。   2.应用上述SSR标记和8条ISSR引物分析了长江流域的6个苦草居群和长江、珠江和澜沧江流域的15个刺苦草居群的遗传变异水平与分布式样,发现两种苦草的基因多样性水平(H)和期望杂合度(He)分别是H=0.21和0.17,He=0.41和0.37,说明苦草植物拥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F-统计(ISSR标记Fst=0.132和0.202,SSR标记Fst=0.097和0.144)、分子方差分析(AMOVA)和主成分分析(PCA)均显示,两种苦草居群遗传分化程度不高,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苦草属植物居群高变异性和低水平分化与它们的专性异交的繁殖方式有关。   3.同一水系内刺苦草居群遗传分化水平明显低于水系间的居群遗传分化水平(AMOVA,25% vs.14%),表明居群间的水道连通性对水生植物居群间基因交流和遗传变异分布格有重要作用。对长江水系的苦草和刺苦草的遗传变异性和居群问遗传分化水平进行比较发现,与刺苦草相比,苦草的遗传变异更丰富而居群分化水平更低,这种差异与刺苦草有更强的克隆生长有关。   4.设计不同水深(0.4m、0.7m、1.0m)和起始植物密度(1株、2株、4株)的同质圆栽培实验显示,苦草与刺苦草的繁殖特性存在明显差异,苦草产生较多的果实、较少的冬芽、和较高的有性与无性繁殖资源分配比例,说明与苦草相比,刺苦草确实有较强的克隆生长,也证实两种苦草遗传变异式样的差异主要与它们的克隆生长能力有关。同时发现,两种苦草都存在根据水深变化而出现有性繁殖与营养生长之间的权衡:苦草倾向于生长在较浅的水体中,并且随水位下降其有性繁殖量提高的趋势;而刺苦草在水略深的地方生长得更好,显示这两种苦草之间出现一定程度的生态位分化,这也可能是它们能在同一水体共存的因为之一。
其他文献
地下室施工中,控制好地下水位的标高,对保证基坑支护结构的安全至关重要.介绍了采用管井降水法,通过合理布置降水管井、成井工艺流程的控制、各项信息化监测手段的利用,保证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人们对于房屋质量的要求变得更高.屋面结构的防水能力一直是影响房屋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主要阐述的就是在屋面施工过程当中,如何对建筑项目的
物种形成是生命多样性形成的基础,是进化生物学研究的中心议题。尽管建立在地理隔离基础上的经典物种形成理论得到普遍接受,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实例表明,非地理隔离式物种形成(如同
要想提高开创新用户体验,就要不断提高系统设计的易用性、灵活性、个性,通过响应式设计提高UI界面设计的创新性,基于此,本文主要基于UI界面设计的要点,探讨开创性用户体验营
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as)属于芍药科芍药属芍药组,是著名的观赏和药用植物,也是进化生物学研究的经典材料,特别是染色体研究,发现普遍的减数分裂异常和结构变异杂合等特
本论文以Internet在远程控制上的应用为研究背景,以远程完成三相电路实验为具体研究目的。首先讨论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课题的发展现状、与本课题的类似性和区别,本课题所具有的独
该论文在第一章介绍了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波分复用技术的原理、IP技术与网络、以及IP/WDM网络的框架结构.第二章首先论述了生存性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机制,然后重点比较了保护
目前具有实际价值的移相器主要有PIN和FET作开关两种,PIN移相器从插损指标和性能价格比方面均具有较大的优势.由于在实际应用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四位PIN数字移相器,所以就针
实施强大港、兴产业以来,钦州市制造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难,新兴产业产业链短,营商环境有待提升等问题.本文从实际工作的角度,对钦州市制
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文化振兴发展的相关政策,振兴传统工艺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大量现代从业者在现阶段和未来仍未弄清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定位和方向,原因在于从业者对中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