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视角的开发区与城市功能互动研究——以南京为例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kddd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开发区在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过热”阶段以及其后国家的清理整顿,近几年来正不断壮大,与母城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当初那般孤立与封闭,对于母城的依赖也逐渐减弱。相反,随着近几年国内经济的健康、快速增长,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开发区在某些方面开始反哺母城,与母城之间的互动正逐渐增强。开发区的发展不断推动母城经济的发展,同时母城功能的不断完善发展,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也不断增强。随着城市新区的建设与壮大,使得开发区功能向多样化发展,而母城在“退二进三”促进自身与开发区之间产业功能互动的同时,也造成了职住分离现象的日趋严重。开发区与母城生活功能的互动亦愈加明显。 因此,本研究以南京主城区及不同类型开发区为例,在前人的理论研究及实践基础上,以企业作为视角和切入点,以企业本身及企业职工作为载体,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调研、访谈以及问卷调查等形式,对不同类型的开发区和城市之间的功能互动进行实证研究和探索,分析不同类型开发区与城市之间的生产、生活功能的互动,最后提出不同类型开发区与城市功能互动的模式。全文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作为贯穿始终的基本立意,通过应用系统论、产业集群理论、公司地理论、城市扩展理论等有关理论,对开发区企业与母城之间、开发区职工与母城之间的生产、研发、居住、工作、交通等各项功能的互动进行详尽的实证分析与论述,揭示当前不同类型开发区与母城不同功能之间互动的强度,从而反映不同类型开发区与母城功能联系的紧密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论文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绪论。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价值、研究概念及对象、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与框架结构。 第二章,开发区与城市功能互动的相关评述。分别对国内外开发区与城市互动的相关研究进行一定的评述,以国内部分为主,对于开发区与城市的互动、开发区与城市的发展关系以及开发区功能等三个方面进行相关研究的评述。同时每个方面又分为几个类别分别进行评述。最后对目前相关研究的特征和不足进行一定的总结。 第三章,开发区与城市功能互动的机制与规律研究。归纳开发区与母城之间功能互动的演进规律,对不同类型开发区与城市之间产业、生活功能的互动机制进行剖析与研究,分析其与城市功能互动的作用机制,为下文的实证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依据。 第四章,不同类型开发区与城市的产业功能互动。简要介绍了南京城市及开发区的发展概况,通过对不同类型开发区的主导产业进行简要分析,选取部分典型企业,以典型企业作为载体与视角,采用理论分析、实地调研及访谈的方法,深入剖析江宁开发区和南京高新区与母城之间产业功能的互动。对于产业功能的互动,主要通过生产功能、研发功能两个方面进行具体剖析。 第五章,不同类型开发区与城市的生活功能互动。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对于不同类型开发区与城市之间生活功能的互动,通过开发区和母城典型职工住区内企业职工及住户发放问卷,以问卷统计结果来反应开发区与母城之间的居住、就业功能的互动及相关问题;同时通过对开发区与母城之间的交通联系进行的实地调研以及相关问卷的发放,经过分析比较,揭示开发区与母城之间当下的交通联系及互动。 第六章,结论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简要回顾全文,提出本文的主要结论——基于不同类型的开发区与母城功能互动的模式,并指出文章的主要创新点、存在的不足以及有待进一步继续探讨的问题。
其他文献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全球化、体制市场化、管理分权化以及产业结构、布局方式正处于全面重构的发展背景下,各地方纷纷制定新的空间发展战略以迎合当前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国内外
学位
学位
城市中心区工业用地调整是目前城市中心区再发展的获取空间的主要途径之一,与城市总体工业布局调整以发挥产业集聚优势为核心原则不同,中心区工业用地调整主要是以优化城市空间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休闲经济时代,城市滨海地区作为展现沿海城市独特魅力的场所,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滨海区景观塑造也成为滨海城市发展中的热点。然而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建筑空间即包括物质属性上的营造,同时又是人类生命中不同“事件”发生的载体,是人类不同生活场景得以展现的舞台,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日常感知和身心处境。所以,具有物
这是一篇描述浙东丘陵地区民居现状的论文,是根据对作者家乡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它旨在记录该地区的传统民居现状,考察聚居区形成的历史、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
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城市核心区已不再满足于基本的道路功能照明,其以建筑景观照明、植物景观照明为重点,对城市夜景风貌进行亮化提升。经过
在中国,农村人口仍然占有很大比例,根据我国最近一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左右。村落作为村民赖以生存的空间,虽然在新农村的建设与改造中得到了很大改善
本论文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视角对当代西方建筑界有关数字建构的建筑形态探索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阐述,从历史、哲学和知觉的角度深入探讨了新建筑形态形成的文化和城市背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