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甲肾上腺素剂量与脓毒性休克并发肢端坏死相关性研究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sdlz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肢端坏死是脓毒性休克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患者最终结局往往是截肢.目前国际报道的脓毒性休克患者并发肢端坏死的发病率在5%-8%,并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有研究者怀疑肢端坏死与大剂量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有关.本文主要目的在于探究早期去甲肾上腺素剂量与脓毒性休克并发肢端坏死之间的相关性,同时也探讨其他早期临床指标与肢端坏死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129例,入选患者均符合国际脓毒症3.0诊断标准.按照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生肢端坏死分为肢端坏死组与非肢端坏死组.观察并记录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有无合并糖尿病、有无合并恶性肿瘤、入院体温、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入院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评分)、入院24小时去甲肾上腺素最大维持剂量,入院24小时平均尿量、有无进行机械通气等临床数据.同时收集患者实验室指标如白细胞、淋巴细胞绝对值、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纤维蛋白原、D2-聚体、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肌酐、血乳酸,降钙素原等.以上实验室检查数据均为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检测最差值.对以上临床数据及实验室指标进行一般统计学比较及二元多因素Logistic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29例患者中有10例(7.8%)发生肢端坏死.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合并糖尿病,合并恶性肿瘤,入院体温,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有无机械通气,24小时平均尿量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肢端坏死组与非指端坏死组在入院24小时去甲肾上腺素最大维持剂量,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合并使用其他升压药存在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验室指标方面,两组在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淋巴细胞绝对值,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活动度,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降钙素原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小板计数,D2-聚体及血肌酐之间存在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肢端坏死组患者与非肢端坏死组相比,二组患者24小时NE最大维持剂量(P=0.008)及D2-聚体(P=0.029)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得知24小时NE最大维持剂量为主要危险因素,D2-聚体为次要危险因素.
  结论:脓毒性休克患者并发肢端坏死与入院24小时内去甲肾上腺素最大维持剂量、D2-聚体、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合并使用其他升压药、血小板计数和血肌酐等因素存在相关性;入院24小时去甲肾上腺素最大维持剂量和D2-聚体是脓毒性休克患者并发肢端坏死的危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脓毒性休克患者并发肢端坏死的可能性.
其他文献
期刊
1.比较固定剂量法和计算剂量法治疗Graves甲亢的近期疗效;2.分析超声法和触诊法在甲状腺重量估计方面的相关性。方法:123例Graves甲亢患者(年龄范围13-66岁,平均年龄36.92岁)随机分配入固定剂量组和计算剂量组,固定剂量组分为低固定剂量组:5mCi;中固定剂量组:7.5mCi;高固定剂量组:10mCi;计算剂量组分为低汁算剂量组:60uCi/g;中计算剂量组:90uCi/g;高计算
学位
会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研究血小板与乳酸比值(PLT/Lac)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方法:选取MIMICⅢ数据库中诊断为脓毒症(根据ICD9编码)的患者944例作为研究对象,提取患者的基本情况,入监护室时的生命体征,各项评分,各项血指标,包括血常规,血生化,血气等,提取血小板计数(PLT)、乳酸水平(Lac),并计算血小板与乳酸比值(PLT/Lac)。分组方法:根据发病后28天的预后情况将脓毒症患者分为存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