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小麦与新麦草的体细胞杂交新体系及杂种核/质基因组分析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6006601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济南177幼胚来源的愈伤组织经过长期继代培养后,形成了两种类型的细胞系.其中胚性愈伤组织176结构紧密,具有一定的分化能力,但持续分裂能力较弱;而非胚性愈伤组织cha9结构松散,其形成的悬浮细胞系分裂旺盛,但由于继代时间较176长,已经丧失植株再生能力.单独用176或者cha9的原生质体与新麦草原生质体融合,均不能再生愈伤组织.该论文中将176和cha9来源的原生质体混合后作为受体,以经过380μW/cm<2>紫外线照射0min、1min、2min的新麦草原生质体分别作为供体,用PEG法诱导融合,通过基因组互补,获得小麦与新麦草的属间不对称体细胞杂种植株.该实验设计的融合组合有:组合Ⅰ(176+cha9+新麦草0min);组合Ⅱ(176+cha9+新麦草1min);组合Ⅲ(176+cha9+新麦草2min);组合Ⅳ(176+新麦草);组合Ⅴ(cha9+新麦草);组合Ⅵ(176+cha9).以单独培养的双亲原生质体及混合双亲原生质体作为对照.作为对照的各个组合均没有获得再生愈伤组织.组合Ⅰ(176+cha9+新麦草0min)的融合产物中获得了14个再生克隆,其中7个克隆再生出绿色植株,这些克隆扩繁迅速,植株形态偏向小麦.组合Ⅱ(176+cha9+新麦草1min)的融合产物中获得了16个再生克隆.其中3个克隆生长缓慢.有5个克隆再生出形态偏向小麦的绿色植株.组合Ⅲ(176+cha9+新麦草2min)只获得3个愈伤组织克隆.且生长缓慢,逐渐褐化死亡.组合Ⅳ(176+新麦草)和Ⅴ(cha9+新麦草)在分裂几次后停止生长,不能再生愈伤组织.组合Ⅵ(176+cha9)的细胞有一定程度的增殖,只形成部分的小细胞团,未能形成愈伤组织.对组合Ⅰ和组合Ⅱ中获得的30个再生愈伤组织进行了形态学、细胞学、同工酶、RAPD及GISH分析,确定其全部是体细胞杂种.对部分杂种克隆的染色体分析表明杂种克隆的染色体数目接近小麦济南177(2n=42),细胞中有少量染色体断片的存在.部分细胞中观察到双着丝粒染色体.进一步的GISH分析发现,即使在对称融合中,获得的杂种克隆也是高度不对称的.同工酶和RAPD分析结果证明了所有再生克隆的杂种性质.比较分析发现,176和cha9由于不同的组织培养变异,带型出现了差异.而部分克隆中分别具有176和cha9特征带,表明二者都参与了融合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看护作用.对杂种克隆的叶绿体基因组的SSR分析结果表明,杂种的叶绿体基因组完全偏向小麦.而其线粒体基因组的RFLP分析表明,杂种克隆的线粒体基因组虽然也是以小麦为主,但亲本间有重组发生.
其他文献
牛的传染性海绵状脑病(即疯牛病,BSE)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该病能从牛传染给人且致死率100%,具有极高的潜在危害性。除了严格控制各类牛源性饲料、食品、血液制品、医
植酸酶(phytase EC3.1.3.8)能水解植酸而显示出在饲料、食品、医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在高产菌种选育及其酶学性质成为重点研究领域,但目前植酸酶制剂因价格昂贵,难以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当我们满怀喜悦辞别旧岁,振奋精神迎来2007年曙光之际,我们向《麦类文摘·种业导报》的协办单位,向辛勤工作在本刊基层工作站的工作人员,向《麦类文摘·
真核生物中第一类肽链释放因子(eukaryotic polypeptide release factor, eRF1)识别三个终止密码子UAA、UAG和UGA,而在原生动物纤毛虫中终止密码子发生重新分配现象,这些生物的eRF1对终止密码子的识别表现出特异性。早前研究表明eRF1的N端结构域的一些氨基酸残基与终止密码子的识别有关,那么,这些氨基酸的变化很可能影响eRF1识别密码子的功能,产生功能特异
做好事件报道,尤其是重大事件的报道,是新闻人的责任和使命所唤,也是媒体展现实力扩大影响的绝佳时机。今年以来,无论是5.12汶川大地震,还是北京奥运,中央电视台运用 Doing
目的:探讨智能运动系统对脑出血偏瘫患者康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2月在本院接受训练的脑出血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脓毒症患者中的表达及其诊断效能。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37例脓毒症患者纳入脓毒症组、44例非脓
学位
该实验室研究突出在简化马铃薯茎和叶片组织的核酸提取方法以及优化RT-PCR一步反应体系(One-tube RT-PCR),从而建立起一套完整而有效的马铃薯病毒检测体系.我们依据上述4种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