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抗旱性早期鉴定指标筛选与节水机理的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uh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全球性危机,干旱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资料显示,干旱对世界粮食作物的影响在各自然逆境中居首位,其危害相当于其它自然灾害之和。我国水资源十分贫乏,且时空分布极不平衡,随着人口增长及城市化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供水危机势必日益加剧。我国农业用水占总用水的70%,其中,水稻用水又占约70%,既是耗水大户,其节水潜力也最大。 因此,培育和筛选抗旱性强的水稻品种,实施节水栽培,不仅是可持续发展水稻生产、保障粮食供给的关键,而且关系到缓解我国供水危机的大局。然而,在培育筛选抗旱性强的品种和节水栽培过程中,首先遇到的是品种抗旱性的评价问题,对此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但尚缺乏一能快速简便适于早期鉴定品种抗旱性的高效技术方法。本研究旨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试图通过比较分析不同鉴定时期和鉴定方法,从中找到适于早期能高效、快速、简便鉴定品种抗旱性的技术方法。其主要结果如下: 1.孕穗期,采用传统干旱棚田间鉴定法评价了30个品种的抗旱性 从征集到的500多个品种中,依其对抗旱性的初步了解,挑选出30个具有代表性的水陆稻粳籼品种,于干旱棚中进行田间孕穗期抗旱鉴定,并以产量抗旱系数(α)为指标确认其抗旱性能排序。其结果为抗旱育种亲本选择及节水栽培提供了参考依据,并从中筛选出了一组生育期相近,且在抗旱性上具强、中、弱明显差异的16个品种,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材料。 2.通过对16个代表品种的不同生育期或方法的抗旱性比较鉴定,取得如下结果: (1) 品种抗旱性的排序因鉴定时期的不同存在差异 均在大田条件进行抗旱性鉴定,孕穗期与苗期各品种抗旱性的相关性达到了极显著水平(r=0.693),但其排序发生了变化。如隔山道在孕穗期的抗旱性排在第四位,而在苗期则排在第九位。 (2) 品种抗旱性排序因鉴定条件或指标的不同存在差异 孕穗期,盆栽与田间的鉴定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其抗旱性排序发生了变化。二者虽然呈正相关,但未达到显著水平(r=0.447)。 (3) 在5个不同鉴定试验中,排名前5位品种的重现率达40%-80% 如以传统田间孕穗期抗旱鉴定结果为标准(产量抗旱系数)排名前五位的品种,在分蘖期(盆栽)、孕穗期(盆栽)和种子萌发期(PEG胁迫)等干旱鉴定试验中以综合生长指标(D)为标准,排名前5品种的重现率可达到40%-60%,而苗期(田间)干旱鉴定中以D值为标准,抗旱性前5位品种的重现率则达到80%。其中R55427-01在5个鉴定试验中均居前2位。这说明以综合生长为指标(D)可较好反映品种的抗旱性能,特别是苗期。从而为抗旱性的早期鉴定提供了试验依据。
其他文献
由于铁路用地管理过程中有很多难题,日常监管有待加强,为了适应新的铁路用地管理水平,本文在分析铁路管理中遇到的难题及天津市铁路局提出的需求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铁路用地地籍管理系统。重点分析了研发过程中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并对主要功能及技术实现进行了详细阐述,最后对系统的创新与特色进行了总结。
我国正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进程。加入WTO后,国外商业性气象服务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跨国气象公司对我国气象服务的服务方式等构成了强烈的冲击
食品的质量和真实性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而葡萄酒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原产地所决定的,因此进行葡萄酒产地溯源研究较为重要,较多的方法也被用于该研究。众多研究者发
本文以中国“文化软实力”概念的提出为切入点,旨在研究探讨“文化软实力”的中国特色,阐述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的优势在哪里?通过分析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理论与实践状况,揭示如
超宽带无线通信是利用频带非常宽、中心频率相对较低的信号进行信息传输,由于它可以用较低的发射功率进行高速传输,因而成为室内短距离无线通信的最佳选择。通过分析信号的特
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为了更大程度上满足建筑工程施工需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得以改进和创新,绿色施工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施工技术,通过使用绿色施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企业人才的竞争,尤其是核心人才的竞争。90后技术型员工也逐渐的进入到工作,但在他们之间存在着这样
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棉花叶片的早衰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因此,揭示棉花叶片衰老的机制对提高棉花产量和改善纤维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本研究以陆地棉中棉所36
南京市六合马集镇范道行读者来电:几年前我外出务工,把承包地交给邻居代为耕种.现在国家对种粮补贴.我回乡想要回承包田.但邻居说地是我不要才给他种的,不还给我,请问:通过什么途径可
明末清初之际,社会动荡不安,佛教弊端种种,僧团律仪荡然无存,僧众混杂,僧人素质低下。彼时重整佛教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僧团建设,严格依律修行。面对此种境况,明末高僧智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