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台湾地区难治性丙型肝炎的初步中医证型规律,依其中医证型使用中医药辨证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通过量表及实验室检查的治疗前后比较,讨论其中医证型积分、生化检测数据及生活质量改善的关联性,期望能提供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的一个实证医学信息。 方法: 对120例确诊为难治性丙型肝炎的患者进行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填写基础流行病学调查问卷,完成中医证型积分量表,参照1991年的病毒性肝炎证型标准,将5种证型: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及肝肾阴虚证的症状表现分为4个等级,总评分经转化公式换算,大于20分者即为该证型表现。将50例符合难治性丙型肝炎诊断的患者施行中医证型评估,运用中医辨证方法治疗,肝胆湿热证予以龙胆泻肝汤,肝郁脾虚证予以加味逍遥散,共观察6个月,并于治疗前后以中医证型积分量表与台湾版SF-36生活质量量表,辅以实验室相关检查,对患者的中医证候、生活质量与病毒指针等作一客观的量化评估,探讨此方法的临床疗效表现。 结果: 经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总结,120例患者中属肝胆湿热证有36例(30%),肝郁脾虚证有34例(28.33%),肝肾阴虚证有8例(6.67%),瘀血阻络证有32例(26.67%),脾肾阳虚证有10例(8.33%);5个证型的最常见症状以频率多寡显示,肝胆湿热证是尿黄、身目发黄、胁肋胀痛、纳呆厌油,肝郁脾虚证是腹胀、便溏、胸闷善太息、精神抑郁,肝肾阴虚证是头晕目涩、腰膝酸软、精神烦躁、失眠、舌红少津,瘀血阻络证是面色晦暗、两胁刺痛、舌质暗或有瘀斑、女性多有经色暗红有块,脾肾阳虚证是畏寒肢冷、腹胀、精神疲惫;藉由调查结果,初步确立台湾地区难治性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有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和肝肾阴虚证,以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及瘀血阻络证为最多见。经中医证型分类后,50例患者中属肝胆湿热证有26例(52%),肝郁脾虚证有24例(48%),透过6个月的治疗后,综观使用中医辨证方法给以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疏肝健脾清热(加味逍遥散)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型积分(即症状体征),肝功能和病毒指针均明显下降,患者心理健康获得改进。2个证型量化指标的改善情况经过统计相关性分析后,发现在肝胆湿热证方面,ALT、AST、病毒量、活力及精神健康维度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肝郁脾虚证方面,ALT及AST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依据证型遣方用药尚属准确。另外未见到不良反应的发生,患者的接受度较高,配合治疗后预后良好。 结论: 以台湾地区的难治性丙型肝炎患者为对象,进行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初步确立台湾地区难治性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即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和肝肾阴虚证,将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医学的发展相结合,掌握辨病与辨证的原则。再者,依中医辩证论治原则,定出清肝胆湿热、疏肝解郁健脾的基本治疗原则,使患者症状体征逐渐缓解,肝功能获得改善,抑制HCV复制,提高生活心理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延续生命。另外未见到有毒副作用或不良反应发生,临床安全性较好,可以安心地配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