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套木嘎遗址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打制石器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ennb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后套木嘎遗址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即后套木嘎遗址第三期与第四期遗存中的打制石器为研究对象,运用旧石器的相关研究方法,对其进行类型学分析、原料分析以及在操作链指导下的技术分析。深入了解石器制作者对石料的开发利用方式,复原各个技术体系的操作链条,尝试还原石器制作者在石器“生产-使用-废弃”的各个阶段所做出的行为抉择,进而了解后套木嘎遗址第三、四期居民的生业模式与生活面貌,探讨两期居民的传承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嫩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打制石器遗存进行纵向对比,以石器为切入点探讨人群的技术传播与互动关系。本文共分为6章。第1章为绪论。首先对新石器时代打制石器研究概况进行梳理,并指出此类研究目前所存在的问题,阐明本文选题缘由。接着对本文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阐明本文研究思路。第2章为后套木嘎遗址介绍。介绍分为两部分,分别为对遗址发现的介绍及对遗址相关研究的介绍。前者包括遗址的发现与发掘情况、地理位置、地层堆积及年代分期以及对第三、四期遗存的简要介绍;后者为对遗址自发现至今所有已发表的研究文章的梳理,并对研究进行分类介绍。第3章为打制石器研究。本章为本文的核心部分,分别对第三、四期打制石器进行了类型学分类、测量及描述,原料的判别与统计,并通过对打制石器器表的各项技术特征的识别与判定,在操作链概念指导下对两期均存在的石叶、细石叶及普通石核-石片等三种技术体系进行详细的分析,明确两期打制石器的各自面貌。第4章为第三、四期打制石器的对比研究。本章基于第3章对两期打制石器的分析研究,对两期打制石器进行对比分。明确了两期打制石器存在的异同,指出两期打制石器整体相似性大于差异性,应存在传承关系,并进一步推测两期居民应为同一人群。第5章为讨论。首先讨论了后套木嘎遗址第三、四期居民的生产活动与生业模式、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及遗址的废弃过程。接着以打制石器为切入点对嫩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存进行对比研究,认为后套木嘎遗址三、四期打制石器与双塔遗址调查材料及昂昂溪五福三号地点调查材料在原料选择,技术体系、工具器类、修理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第6章为结论。
其他文献
在建筑领域中,水泥基材料是应用最广泛的材料之一。然而,水泥基材料容易产生裂缝从而降低建筑结构的耐久性。为了修复水泥基材料中出现的裂缝,具有自修复功能的新型智能水泥基材料被广泛研究。水泥自修复技术一般分为自体自修复技术和自主自修复技术。自体自修复技术主要是通过水泥的水化过程产生Ca CO3沉淀填补裂缝达到修复效果,自主自修复技术是在水泥基质中添加工程水泥基晶体掺合料、聚合物、形状记忆合金和微生物,用
伴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面临的生存环境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企业不仅要应对自身发展带来的挑战,还要努力争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因此企业必须要加强自身的内部控制手段,提高整体经营管理水平。而建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由于其重资产高风险等特点,尤其需要重点关注其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DX建筑公司作为建筑施工类企业,同时拥有国有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的背景,其在财务内部控制方面存在较多问题仍待
机器人物体识别问题是服务机器人关键技术发展中的重点。在复杂环境中,机器人能否对场景中的目标物体进行精确的感知和识别,是目前机器人技术的一个挑战。场景文本阅读可以加深机器人对环境的智能感知、更好地规划路线、进行实时视觉翻译,也可以有效地帮助视觉障碍群体。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家庭服务机器人的需求会明显增长。取物是常见的任务之一,即机器人根据人类的指令取送日常用品。家
各勘查设计行业的发展环境良好,整个行业的竞争也越发激烈,对于单一的勘查设计行业主体而言,在竞争中发展也成为了一个基本选择。D市政设计院作为一家历史悠久的市政设计主体,其持续经营发展状况良好,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整体发展中也需要确立出更为科学、可行的竞争战略。综合运用文献综述法、观察法等方法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竞争战略明确中需要考量的因素十分多样,个体竞争与发展上的特殊性也使得最终的竞争战略明确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行业企业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各行业每年都会涌现新进入者,行业内原有企业通常会选择通过并购的方式扩大企业规模。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已到成熟期,为了谋求突破、提高市场竞争力,不少制造业企业选择进行同行业并购。国内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电气机械及器材需求不断增加,这给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近年来,该行业并购投资持续升温,并购交易的数量和金额不断增大。鲁亿通与昇
墓葬作为考古学研究的基本单位,对探讨丧葬习俗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鲁北地区龙山文化墓葬为研究对象,从墓葬形制、墓主情况、随葬品三个方面分析鲁西北、鲁中北、胶东半岛地区的龙山文化的葬俗特点,并通过与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的历时性比较,与毗邻地区龙山文化墓葬的共时性比较,试析二者在葬俗上的共性与差异,突出鲁北龙山文化葬俗的区域性特征与独特的社会内涵。全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讲述鲁北地区龙
本文通过系统梳理二里头文化墓葬出土陶质酒器爵、盉、觚、鬶及其组合形式,发现陶爵与陶盉在随葬陶质酒器中的数量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二者搭配组合使用也是二里头文化墓葬中最常见的现象,并经常伴出于较高等级墓葬中。陶爵、陶盉、陶觚、陶鬶具有各自不同的起源与发展过程,在二里头文化时期被吸收并改造,形成特定的礼制组合模式,传播至周邻地区,影响广泛而深远。爵、觚的形制更是被商人所接纳,与自身文化传统相融合,在更广阔
西阴文化是分布在陕晋豫地区以重唇口尖底瓶、曲腹彩陶盆等器物为代表的一支重要的仰韶时代中期考古学文化。晋南地区是西阴文化的发源地,同时也是西阴文化演变最为完整的地区,近年来发掘的大量西阴文化遗址为西阴文化再分期、源流等问题提供了丰富材料。本文从运城盆地和临汾盆地的典型遗址入手,讨论了晋南地区西阴文化的相对年代及性质等问题。本文的论述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1章绪论阐述写作缘由,分别介绍本文研究对象的时间
本文通过对《中国博物馆》与《国际博物馆》期刊文献统计分析,考察博物馆学研究主体结构,研究主题及其变化的规律与特点,揭示国内外博物馆学的发展变化和趋势。第1章绪论。主要在梳理国内外博物馆学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与本文研究内容相关的文献资料,阐明本文选题原因、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及内容。第2章研究主体分析。主要是统计两本期刊研究主体,包括研究者的国籍、供职机构等。研究表明,从1984-2019年
本文是针对高句丽王城制度的形成与演进过程的研究,旨在跳出原有研究范式的羁绊,重新论证高句丽王城的出现、定型时间及其演进。具体而言,本文试图运用考古学、历史学的研究方法,综合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在既往年代观的基础上讨论早期王城的有无、中期“王城模式”的出现、晚期王城的组合及转变,并从政治史的视角出发,全盘把握高句丽王城的演变轨迹与历史沿革,构建高句丽从部落联盟到完成自身封建政权制度化建设的过程。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