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放战争初期晋绥边区土改运动中发生的“贫农郭四颗死亡事件”曾经轰动一时。延续至今的官方定论为:由于土改过程中封建恶霸势力以及党内异己分子相互勾结,导致了贫农郭四颗在土改群众斗争中被冤屈致死。党组织在深入调查后认定郭四颗是一个敢于向旧势力斗争的“反封建先锋”,是土改运动中先进人物的典型,被追认为“烈士”。 然而对于这一事件,参与者与目击者在当时却先后有过不同的表述。在他们所代表的非官方结论性话语中,郭四颗的死有咎由自取之嫌,而“恶霸势力”却博得过许多人的同情。至于所谓的“党内异己分子”,其实是坚决贯彻当时某些土改原则的干部。总之郭四颗之死并不源自阶级敌人处心积虑策划出的阴谋。事过境迁的今天,当事人与亲历者的后代对这一案件的叙述也都各表一辞,他们都根据自己的现实利害关系表达自己的感想或者保持缄默。 事实上,郭四颗之死必须放置到当时中国共产党在晋绥边区进行土改的连续性过程中加以具体考察。郭四颗事件的发生具有相当的偶然性:即由于土改之初下派当地的基层干部急于求成,错误地将一起历史遗留的民事纠纷上升为阶级斗争,导致一方当事人被剥夺生命权。然而在随后调查、纠正这一冤案的过程中,更上层的领导却利用郭四颗冤死这一事实,不断发动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刻意强化事件的阶级斗争属性。其目的是要在民众中激发阶级仇恨,加速土改工作的深入推进。随着郭四颗形象不断被官方拔高、最终被确立为“反封先锋”,其对立各方亦被逐步定性为各种名号的“阶级敌人”,最终遭受肉体消灭。现在看来,“贫农郭四颗死亡事件”是一起典型的被官方话语构建出来的大众事件。 在郭四颗死亡以及事后他树立为“反封英雄”的过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传统地方精英对土改运动的主动利用、党内政策的急剧变化对基层工作的深切影响、官方媒体对民间舆论的诱导和塑造。这一事件也充分展示了中共晋绥党组织在发动、引导群众运动时具有巨大的社会动员能力与灵活应变性,为日后以更大范围的群众运动来促进党的事业积累了经验。更重要的是,郭四颗事件客观上帮助了中共在晋绥边区成功实现政权重组,在一定时空范围内重新塑造了民间舆论及价值观。但不能忽视的是,民间舆论对于土改运动也具有相当的能动性,村民对其亲身接触到的土改事件更是长期保持了一定的自主判断力。这充分证明了中共的土改无论从目的上看、从手段上看、还是从结果上看,都不能用简单的道德性判断来加以褒贬,一定要放置到具体的时空场景中加以分析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