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源热泵系统中竖直U型埋管换热器强化传热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rusnip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效利用可再生清洁的地热能、提高人居环境的舒适度并实现节能环保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传统的空调系统受环境温度影响大、能效较低;水源热泵空调系统存在回灌难、污染地下水等问题;土壤源热泵空调系统在供暖、制冷、供热水等方面具有运行稳定、效果良好等优点,在国外已广泛应用。但国内的研究与应用起步较晚,解决地埋管换热器与土壤间的强化传热、系统初投资较高等问题是推动其发展的关键。本文以竖直U型埋管换热器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影响地埋管换热效率的各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创新性工作:(1)基于实际应用的地埋管换热器建立单、双U型埋管三维模型,用单井换热量和U型埋管换热器效率来综合分析影响换热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井深、流体速度、回填材料导热系数及支管中心距对换热的影响较为明显,而U型管管径及管材对换热基本无影响。(2)通过模拟分析地埋管换热器的传热过程发现,当井深小于150m时,增加井深使换热器的总换热量增大,但当井深大于250m时,由于支管间热短路现象加剧,随着井深的增加总换热量趋于平缓,且钻井费用提高,因此最佳井深范围可取150m-250m;提高U型管内流体的流速,使总换热量与U型埋管换热器效率增加,当流速超过0.8m/s时两者的增加速率都已很低,而同时U型管进出口压降却迅速增大,因此,推荐U型管内经济流速范围为0.4m/s-0.8m/s。(3)将双U型埋管并联与串联两种方式进行对比发现,在最佳井深与流速范围内,并联的换热量比串联提高40%左右,采用双U型管时建议选取并联连接方式。将相同条件下的单、双U型埋管换热器热短路情况进行对比,发现双U型管的热短路情况较单U型管严重。为此采用在进出水管间增设隔热板或在出水管敷设保温层的方法来减小热短路,结果表明,后者的效果优于前者,在最佳参数范围内使换热量提高8%以上,并且敷设保温层的方法更易实施。并在此基础上对回填材料导热系数进行研究,得出无保温层时,回填材料取与土壤导热系数接近的较为合适;有保温层时,回填材料导热系数取25-30W/m·K,此时的换热量较无保温层时的最大换热量提高20%-40%。(4)为降低系统的初投资,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多U型埋管换热器,并对其在钻井中的布置方式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每口钻井中的U型管数量取三组为最佳,并提出将三U型埋管出水管束捆扎在一起并将管束外敷保温层的新型组合结构,该结构更加紧凑,施工更加方便,在最佳井深与流速范围内,总传热量比单U型埋管换热器增加30%以上,适当提高回填材料的导热系数可使地下部分投资比最初采用单U型埋管时降低46%。
其他文献
胰蛋白酶(Trypsin,EC3.4.21.4)和胰凝乳蛋白酶(Chymotrypsin,EC3.4.21.1)是丝氨酸蛋白酶家族中的主要水解酶,也是肽链内切酶。胰蛋白酶专一裂解碱性氨基酸残基(Lys,Arg)羧基
学位
生物质能源是化石能源的替代品,干燥预处理则是生物质进一步利用的必要环节。本文分别在热重分析仪和自行设计搭建的远红外辐射实验台上对典型生物质进行辐射干燥实验,基于传
风洞是从事飞行器研制和空气动力学研究的最基本的实验设备,迄今为止绝大部分空气动力学实验都是在风洞中完成的。一个国家的航空发展水平,可以由它的风洞建造规模和水平来反
在2013年4月28日开幕的中国南阳第十届玉雕节举办期间,“中国玉雕之乡”南阳镇平县正在着力打造的“中国玉雕大师创意园”正式揭牌,由此,一种融合玉文化和地产概念,富于人文
本论文采用滤纸片扩散法、平板稀释法和气态抑菌法测试了百里香酚、丁香酚、肉桂醛、茴香脑、水杨醛、柠檬醛、香兰素七种食用香辛精油成分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
往复式油气混输泵作为多相介质输送的新型装置,由于其具有排出压力高、油混输气功能强、压缩比大、高效率等优点,被公认为陆地与海上石油天然气混合两相介质的先进输送设备。
食品安全问题,尤其是肉及肉制品安全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各国关注与重视。鲜肉水分含量高,营养物质丰富,极易被微生物污染。为减少和控制鲜肉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酶类物质的催化
中低温热源的有机朗肯循环(ORC),由于发电能力低、效率低限制了其推广应用。为此,本文提出喷射式有机朗肯循环(EORC)和双级膨胀朗肯循环(DORC)。其中,EORC包括:采用蒸汽引射的喷射式有机朗肯循环(VEORC)和采用液体引射的喷射式有机朗肯循环(LEORC)。将喷射器应用于有机朗肯循环,通过降低膨胀机的背压来提高系统的做功能力,以提高中低温热源的发电能力。论文针对这四种循环开展热力学的分析
转子动平衡技术是解决旋转机械振动问题的一项重要技术,对于柔性转子和轴系的动平衡主要有影响系数法、振型平衡法等,在现场动平衡过程中影响系数法得到了最广泛应用。最小二乘影响系数法解决了多平面多测点的平衡计算问题,但是计算结果可能导致了配重质量以及残余振动最大值的过大,而不满足实际要求。本文介绍了转子动平衡最小二乘影响系数法的几种改进方法,包括加权最小二乘影响系数法,限配重的最小二乘影响系数法,以上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