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虚拟技术在电影叙事中的运用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ergh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自诞生起,天然与技术共存,技术每一次革新,都或多或少促使电影艺术发生改变。自上世纪计算机形技术诞生以来,以计算机形像技术为基础的虚拟技术逐渐产生,其在短时间内改变了电影,不断促使电影艺术,尤其是电影叙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自2009年《阿凡达》电影上映以来,电影制作呈现出质的飞跃,虚拟技术在电影制作中逐渐展露头脚,虚拟技术融入电影制作的方方面面,电影创作主体也将虚拟技术纳入电影艺术创作过程中,并作为参考因素之一。虚拟技术创建各种虚构影像,并不断充实电影叙事,逐渐成为电影的中坚力量之一。虚拟技术创建的超真实影像刺激了观众的视觉神经,电影以非现实“现实化”,制作出自然出实的影像,对电影叙事艺术产生巨大的影响。虚拟技术不断参与电影叙事,改变电影原先“现实复现”的制作方式,同时不断构建影像“真实”,在相关子集技术的推进下,虚拟技术颠覆着电影传统叙事方式,促使电影从“拍摄”走向“虚拟制作”。此外,虚拟技术促进电影形成跨媒介叙事,不断丰富电影叙事结构,产生交互性叙事,并改变电影的叙事时间与空间,以及创作虚拟角色等,对电影叙事带来深远的影响,是电影创作主体借助虚拟技术完成某种“电影书写”的过程,具有深层次的价值与研究意义,这也正是本论文研究的初衷。本论文主要划分为绪论、虚拟技术:电影叙事中新的媒介、虚拟技术带来电影叙事机制的创新、虚拟技术拓宽电影影像语言、虚拟技术在电影叙事中的价值与意义表达等部分。即从虚拟技术参与下,电影是如何叙事,对电影画面语言有何种影响,以及其产生的价值与意义这三方面入手,探究电影创作主体如何借助虚拟技术与电影叙事,完成“无所不在之灵”与“意义之网”的呈现,具体框架如下:绪论部分,从技术的角度阐述论文研究的背景和选题缘起,对内外相关议题做系统的综述,并着重界定虚拟技术的概念,阐述虚拟技术包含的范畴,并在本部分的最后阶段详细论述研究内容、方法以及思路和创新点。第一部分,从电影技术与电影艺术的角度,阐述虚拟技术与电影艺术之间的关系;探究虚拟技术的形成与运用,着重阐述虚拟技术中相关重要子集技术形成过程及其运用;从技术的本质出发,以技术自身“域”的不断进步,捕捉并运用自然现象的能力,促成其必然参与电影,虚拟技术也必然运用于电影艺术之中,在不断融入电影整体创作的同时,也渗透到电影叙事,对电影叙事产生影响。第二部分,以虚拟技术对电影叙事机制产生的影响为切入口进行研究。虚拟技术继承电影叙事行为,促使电影形成跨媒介叙事,同时虚拟技术在电影叙事中的运用,构建出虚拟的公设,丰富了电影非线性叙事结构,充实了电影叙事之可能性。在虚拟技术参与创作下,“虚构”成为电影叙事过程中采用的“新”策略,从而对电影叙事题材、叙事视角、角色等产生影响,大大提升电影叙事能力,创新了电影的叙事机制。并从“间歇”、“期遇”、“剪辑”尤其是“电影书写”中,探究虚拟技术对电影叙事机制产生影响的复杂成因。第三部分,着重分析虚拟技术对电影影像语言带来的影响。虚拟技术吸纳绘画中的元素:光线与运动等,具备“绘制”影像的能力,以可见的“现实”影像书写电影。在这部分中,虚拟技术支持电影构建超时空的想象,同时创建富有“理据”的影像,形成丰富的场景设置,并消解了“内外”场景,但也界定了技术与想象的边界。在此基础上,虚拟技术促使电影叙事时间与叙事空间产生质的飞跃,以某种“书写”的方式,赋予了电影叙事时间与空间更多的价值与意义。第四部分,深入分析虚拟技术与电影叙事所产生的价值与意义。电影创作主体借助虚拟技术完成电影的“写作”,电影以现实“非现实化”以及非现实“现实化”的方式,完成电影影像的“真实”。在电影真实美学大旗之下,虚拟技术促使电影影像从“真实”向“超真实”方向发展,电影创作也从现实主义不断走向虚拟现实主义。虚拟技术与电影叙事,促使视觉文化发生转向,并形成柏拉所说的“洞穴”,在构建“乌托邦”一般的“景观社会”中,促使大众“陶醉”于影像世界之中,在形成教育与批判之中,引导并教育大众,完成电影的社会功能以及意识承载。
其他文献
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是一种不依赖人体神经传输通路和肌肉组织,在人脑与外界机器之间直接建立联系的新型人机交互方式。运动想象脑机接口(Motor Imagery BCI,MI-BCI)作为三种BCI重要范式之一,其核心环节是通过机器学习方法识别用户进行MI时产生的脑电信号(Electroencephalogram,EEG),进而实现人脑与外部设备之间的直
学位
文章详细描述了检测水环境中挥发性有机物时所使用的前处理方法和技术特点,针对现有分析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并对水体中挥发性有机物检测的发展前景进行了介绍和展望,面对未来,只有加速研发并应用新技术,减少VOCs检测误差,才能提高检测效率和检测精密度。
期刊
与无机光电探测器相比,溶液法制备的有机光电探测器(OPDs)具有更高的光吸收系数、响应光谱可调、可柔性化以及可低温制备的优点,作为光电传感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更适合制备低成本、大面积图像探测器。目前,有机光电探测器的研究尽管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是依然存在暗电流较大和探测能力不足的问题。本文以倒置结构的有机光电探测器为研究对象,围绕可降低有机光电探测器暗电流的有效途径——电子阻挡层展开研究,通过p型
学位
电致变色现象是指材料的光学性质在电场作用下发生稳定可逆的变化。电致变色过程具有能耗低、可控性强、变色幅度大等优点,该性质在智能窗、纤维织物、防伪装、显示装置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氧化钨和氧化镍作为经典的电致变色材料,具有光学调制幅度大、成本低等优势,同时也存在一些瓶颈阻碍产业化的推广。具体来说,基于全溶液法制备的电致变色薄膜循环稳定性不足;另外,单一的变色功能已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针
学位
黔东傩的"过关"仪式是一种象征性的活动。"过关"发端于人心中的"关煞"这个虚幻却千百年来左右人们思想的观念。这一心理形态有些类似于存在主义的焦虑却又并非完全相同。"关煞"的他律性与"原罪"的他律性的比较,让我们对"关煞"的功能有一个新的认识,了解到它对人的行为的约束作用。
期刊
近些年,将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很多省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式。2013年,中国服务业GDP占比首次超过制造业,成为主要的经济增长方式。中国正式进入服务经济的时代。在数字化技术越来越成熟的背景下,辽宁省作为东北的老工业基地,为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分析了辽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必要性与意义,介绍了辽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现状,针对数字化背景下辽
期刊
中锰钢作为典型的第三代先进高强钢,因其在临界退火(Intercritical Annealing,IA)处理后具有的优异强塑性结合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中锰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高其力学性能以及消除吕德斯(Lüders)带所引起的塑性失稳。然而大多数报道中提到的Lüders带消除方法都会对中锰钢的力学性能造成额外的负面影响或提高其生产成本。因此,本文借助于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
学位
量子点(QDs)作为一种已经商品化的纳米材料,具有发射窄,激发宽,量子产率高,光稳定性好等特点,不仅广泛应用于生物传感,生物成像,药物传递和癌症治疗等生物医学领域,还广泛用于颜色转换器,激光研发,各种光电器件等。从生物医学应用和生物安全角度考虑,需要了解QDs与生物体系的作用及机制,其中复杂而关键的一环就是QDs与细胞的相互作用。虽然有大量关于QDs与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包括摄入,转运和排出,但仍
学位
<正>直升机旋翼/机体耦合稳定性问题一直是困扰型号研制和发展的一项难题,历史上就存在由于类似问题造成灾难性事故的现象,这就要求在设计和研发直升机的过程中,必须非常重视其耦合稳定性问题。旋翼/机体耦合稳定性是直升机特有的一种自激振动问题,这种自激振动发生在直升机地面运转、起飞和着陆过程中,称为地面共振;
期刊
碳点是一种新兴的荧光纳米材料,它具有原料丰富,无毒环保,制备简单,荧光颜色可调,生物相容性好等诸多优点,在荧光检测、光催化、生物成像、防伪等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纯碳点由于其超小的尺寸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生物成像和生物治疗领域独具优势。而且,碳点表面丰富的官能团决定了其极易与多种材料复合。负载了碳点的材料在荧光检测,光催化和防伪领域的应用会更加多样化。由于碳点的发光机理复杂多样,目前尚未有统一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