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中的观念因素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rgw919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四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带领下,中国在外交方面经历了各种考验,取得了长足进步。将四代领导集体的外交政策稍加比较,会发现他们之间的转变、继承和发展。其中,以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领导之间的转型最为突出。在时间上,1982年左右,是一个新的起点,自此之后,中国外交改变了先前革命的轨迹,进而转向合作与建设。对这种进步与转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传统中国外交的研究视角中,从观念层面对外交的探讨不足。本文运用比较研究和案例研究的方法,试图从观念的视角考察领导人观念变化与新中国外交演进之间的逻辑。在外交中,观念既是一种对物质世界“是什么样”的直观认知,也是一种对其“应该是什么样”的价值判断。两者相互渗透,难以截然分开。具体外交观念,则主要包括对世界的认识和态度以及对自我的定位。在对时代主题的认知上,中国领导人经历了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的转型过程;在国际格局观上,中国领导人经历了从“两大阵营”、“三个世界”、“多极化”直至“和谐世界”的漫长道路;在对自身定位上,中国实现了从“世界革命者”到“国际社会一员”直至“负责任的建设者”的历史飞跃。这些均鲜明体现了四代领导集体具有时代特征的外交思维――即毛泽东推进世界革命的革命性思维;邓小平立足搞好国内事务的务实性思维;江泽民“求和求同”的内敛思维以及胡锦涛建设性参与、构筑和谐世界的开放性思维。如果将外交观念的变化继续向前推进,需要回答的问题便是“什么导致了观念的变化”?目前大致存在两种解释模式,一是国内政治决定模式,认为外交政策调整主要是国家发展战略转变的结果;二是国际环境解释模式,认为外交政策变化更受国际战略格局以及中国与外部世界经济和政治联系的影响。本文认为,任何以单一模式来解释中国对外行为的做法都存在以偏概全的错误,应该从国际、国内两个层次来综合分析。就中国外交而言,国际层次因素主要包括安全威胁的判断、国际战略格局的转变以及国际机制对国家行为的影响;国内层次因素则包括主要矛盾的判断、发展战略的确定以及发展路径的选择等等。在“新中国对美外交中的观念”这个案例研究中,本文侧重于从中国领导人的角度,剖析中国美国观的变化,以及这种观念变化在中国对美外交政策上的反映。在阐述中国领导人对美外交观念的变化时,除了引证各种文本(包括官方文件和领导人讲话等)中所直接反映出的表述上的区别外,更注重结合国内、国际背景来验证外交观念的变化及其具体体现。对领导人观念变化的研究表明,变化了的时空条件通过领导人观念这个转换器带来外交政策上的具体调整。一定程度上,观念起着路线图的作用。它不仅能够解释为什么中国在某个阶段选择了某种政策,也能大概预估在将来中国可能采取某种外交倾向,因为外交观念融合了某种价值判断。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CT引导下经皮穿刺胃造瘘术与传统(手术)胃造瘘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9月在我科室行胃造瘘术的56例患者随机分组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传统(手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因土地被征用开始了市民化进程。由于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失地农民的自身状况,让大量的失地农民就业于正规部门进行正规就业是不现实
从介绍青岛市"一体化政府和一站式服务"的电子政务科学发展目标入手,阐述了民需导向、服务唯诚的电子政务建设理念;论述了把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成为具有政务公开的"主"平台、为
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发展、高校的稳定运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学生管理体制几经发展和变革,最终形成了以校——院(系)——年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河北省高校网球运动项目开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正>宿州素有"安徽北大门"之称,由于地处安徽、山东、河南、江苏四省交界处,自古以来,舟车汇聚、九州通衢。一百多年前,传教士来到宿州,建立起宿州福音堂。自此以后,这座颇具
目前我国医患矛盾比较突出,伤医事件不断发生,完善法律制度并引导人们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医患纠纷,显得尤为重要。《侵权责任法》的出台,使得医疗纠纷解决的实体法得到了统一,
日本国民性中的集体意识是一种使日本人具有凝聚力的因素,它持续存在于日本社会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中,并对日本对内对外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远影响。集体意识的成因,主要包括
音乐与诗歌有着不解之缘 ,是艺术殿堂中的一对孪生姊妹 ,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唐代的音乐发达 ,诗歌鼎盛 ,除政治与经济的原因外 ,首先是乐与诗的完美结合 ,促进了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1998年1月至2006年7月收治住院的42例并发神经系统损害的艾滋病患者,对其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