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保的锰渣路基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研究

来源 :重庆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7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电解锰产量在全世界占据首位,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电解锰渣是电解锰生产时余下的酸浸废渣,随着电解锰行业的发展,电解锰渣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不仅需要大量土地进行堆放,锰渣中的重金属元素和氨氮还会进入周围水体环境,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贵州是我国锰资源核心产业区,锰渣堆放量激增已经成为当地限制行业发展、危害群众健康的严重问题,因此研究大量消耗锰渣的环保方法势在必行。本文研究了锰渣的固化技术和应用于路堤填筑的方法,以期大量有效的消耗锰渣,主要研究如下:
  通过对电解锰渣进行粒径分析、含水率测试、液塑限测定、XRF、XRD、SEM等试验分析其基本理化性质,结果表明:电解锰渣比重为3.04,大于一般粘土,主要氧化物包括SiO2、SiO3、CaO、Al2O3、Fe2O3、MnO、MgO和K2O,pH为5.6,未风干锰渣含水率为32.7%。通过浸出毒性分析测得锰渣中主要污染物为锰离子和氨氮,其中锰离子含量为1097.713mg·L-1,超出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标准值548倍,氨氮含量为595.010mg·L-1,超出标准值23倍,属于第Ⅱ类工业固体废物。
  固化试验结果表明,锰渣中污染物随生石灰掺量增加而减少,在掺加量为10%时,锰离子浓度为9.069μg·L-1,氨氮浓度为11.67mg·L-1,均低于标准限值。氨氮浸出浓度随含水率的增加先减少后增加,浸出浓度最低时含水率为25%,结合击实试验,得知固化锰渣最佳含水率应选择23%。利用承载比试验、三轴试验、强度仪法和渗透实验等对10%生石灰固化锰渣的工程特性进行研究,确定CBR值为68%,有效应力强度参数粘聚力c=57.11kPa,内摩擦角φ=19.82°,回弹模量介于153.8MPa~188.5MPa之间,强度较好,满足规范要求,渗透系数为1.38×10-5cm/s,污染物不易被地下水浸出。由柱浸试验表明20年酸雨淋溶下锰离子浸出浓度呈上升状态,氨氮浸出浓度呈下降状态,均小于标准限值。
  根据室内试验获得的土工参数,利用PLAXIS有限元软件模拟分析固化锰渣路堤的边坡稳定性和应力应变,得知路堤沉降最大值为129.4mm,稳定性安全系数为1.84,满足标准要求,能有效的抵抗沉降变形。
  通过对锰渣路堤施工技术进行研究,从环保角度出发,对施工工艺、环保措施、施工质量和环保质量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适用于贵州锰渣路堤修筑的方法,提出锰渣厂拌法和新鲜锰渣“改良厂拌法”,为以后利用锰渣筑路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两者一体化发展有助于公共交通资源利用合理化、公共交通系统结构优化、居民出行高效化。在促进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现有研究多集中于两者的接驳,对共线这种情况的研究相对较少。然而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共线情况下的协调发展是推进两者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本文对该情况下公交线路及站点的优化进行探讨,主要对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研究:  首先,
学位
随着中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长,造成交通拥堵、空气污染、能源消耗等问题日益严重。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跳出通过新建、拓宽道路等方式短暂解决部分区域表面交通拥堵问题的思维,优先发展载客容量大、低碳环保、出行成本低的公共交通的观念应运而生,由此各大城市研究或实施了大量公交优先的政策与措施,引导人们向公共交通出行转移。在众多政策与措施中,公交优先道因其见效
在国内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以及城市规模持续扩张的背景下,居民汽车保有量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城市拥挤现象频发,导致出行者在旅途过程中花费的时间过长,驾驶员提前根据路网历史交通状态对未来交通状态进行初步判断,然后对出行路径进行规划,且对出行路径选择往往追求尽可能短和可靠的沿途旅行时间,特别是对于警车、消防车或救护车等紧急车辆在执行任务时,需快速对时间紧迫的消防任务、医疗援助等做出反应,以确保应急响应效
学位
随着城市汽车保有量逐年激增,道路交通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导致交通拥堵问题愈加严重。交通路段静态属性特征和交通流特性的不同使得这些路段在整个路网中的作用和重要程度具有差异。某些路段在路网中起着关键作用,这些路段一旦失效(如发生事故、施工及堵塞等),会降低交通路网连通性并影响路网整体性能,甚至引起路网大面积交通拥堵。智能检测技术的发展以及在交通领域的广泛应用,产生了种类多样、数量庞大的交通数据,为城市路
学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道路交通流受到越来越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并在时间、空间上随机性变化,对道路交通流状态进行准确的预测能为交通拥堵治理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智能检测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城市交通系统产生越来越多的交通数据,综合利用这些海量数据可为分析、掌握交通状态的变化趋势提供更全面的信息。面对具有非线性、随机性、时空渐变性等特性的海量交通数据,传统的基于精确数学模型的数据处理方法存在条件过多、参数固定
学位
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各大城市可持续发展路上的绊脚石,在当前道路资源和基础设施下,寻求更先进、智能的交通信号控制方法成为最近的流行趋势。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交通信号控制方法也取得了巨大进步,然而现有研究中的交通信号控制方法通常仅考虑了交通流量、车道占有率等传统交通参数进行信号配时方案优化,没有充分利用交通状态的关键信息;另外,关于多个交叉口信号协调控制的研究也较少。因此,为了缓解交通拥堵和提高
出行路径选择属于典型的出行行为决策问题,在微观层面影响驾驶人个体出行决策的经济性,中观层面影响路网交通流量分配的合理性,宏观层面影响交通管理政策制定的科学性。驾驶人作为出行路径的决策主体,因其个体属性、心理特征、驾驶经验、信息处理能力等不同而具有显著的异质性与有限理性,在研究出行路径选择行为时不能简单将其视为同质群体而建构相同的路径决策准则。本文旨在将驾驶人的异质性与有限理性进行有机结合,探索出行
学位
城市主干道的主要功能是承担城市各分区之间的交通出行,是城市交通的大动脉,对于市区交通出行起重要作用。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交通运输业蓬勃发展,但交通拥堵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城市主干道的拥堵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制约更为突出。在大城市,交通拥堵严重的区域主要为主干路、重要道路节点、商圈节点等,时间分布集中于通勤高峰时段。为提高城市拥堵路段道路通行能力,从交通管理角度提出设置定向车道以对道路交通进行分流
山地城市由于修建空间有限、道路布设灵活,具有小规模立交普遍存在、相邻两立交或匝道出入口过近、道路多陡坡等特点,造成山地城市道路有着不同的车辆交通特性。变速车道作为互通立交车辆速度转变、车道转换的重要分、合流点,由于其结构复杂、行车速度变化大、交织换道现象集中等问题,导致变速车道不仅是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常见点,还是整个互通立交通行能力的“瓶颈”和事故多发地。因此,为使山地城市互通立交变速车道长度发挥
学位
本文以某拟建公路采空区段路堤设计为依托,运用理论分析法对采空区地表稳定性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运用数值模拟法对采空区上方路堤结构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相关的研究工作及所取得的成果如下:  (1)综合分析与评价了拟建公路下伏采空区的地表稳定性。根据拟建公路下伏采空区的地质资料,运用概率积分法、停采时间评价法和采深采厚比评价法,对拟建公路下伏采空区的地表稳定性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拟建公路下伏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