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肃,字子雍,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生于会稽(今江苏苏州地区),是汉魏时期著名的经学家。王肃之生,正值东汉末年。汉献帝是东汉最后一个皇帝,当时的东汉政权摇摇欲坠,整个社会陷入一片混乱。王肃之父王朗,字景兴,东海郯人。是当时的儒学名士。他以通经拜郎中,除菑丘长。王朗师从太尉杨赐,杨赐死后,又弃官行服。后举孝廉,辟公府,不应。曾为大将军何进的掾属,何进被杀后被徐州刺史陶谦辟为治中。他与好友赵昱共同劝说陶谦勤王,陶谦听从他们的建议后,被中央拜为安东将军,王朗亦被任命为会稽太守。王肃就是在此时生于会稽。 后来王肃的父亲王朗被曹操征召来到许昌,王朗在朝廷做官,生活相对稳定。由此可知王肃年少时应当过着比较安定的生活。他不仅跟从父亲学习经书,还多方求学,曾师从荆州学派代表宋忠学习《太玄》。他于经学用力尤多,除了受王朗家学影响,还偏好贾逵、马融之学,而不好郑玄之学。经过不断努力,终于成为一代经学大家,他的注经学说,也被称为王学。 黄初元年(公元220年),王肃二十六岁,魏文帝曹丕代汉称帝。王朗拜为司空,位列三公。黄初中,王肃出仕,为散骑黄门侍郎。曹丕本打算重用王肃,但是他黄初七年(公元226年)驾崩,魏明帝曹睿即位。太和五年(公元231年),王肃女王元姬适司马昭,生了后为晋武帝的司马炎。因为王肃与司马氏的联姻关系,加上王肃自己的推动,王学曾在曹魏时期占领了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博士的课试,都是王注为准。后来晋武帝时期,朝廷有关礼制的争论,也一概以王说为准。在魏明帝时期,王肃积极参与魏国朝政的议论,尤其是朝廷礼仪、礼制方面的议论。景初三年(公元239年),魏明帝崩,齐王芳即位。在齐王芳时期,王肃不仅是魏国学术上的权威,也是魏国朝廷礼仪制度方面的权威之一。王肃所注《尚书》、《诗经》、《论语》、三《礼》、《春秋左氏传》,以及他所撰定父亲王朗所作《易传》,在当时皆立于官学。另外还有关于朝廷典制、郊祀、宗庙、丧纪等方面奏疏百余篇。嘉平六年(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齐王芳,立高贵乡公。王肃持节兼太常,奉法驾,迎高贵乡公于元城。甘露元年(公元256年),王肃薨,“门生缞绖者以百数。追赠卫将军,谥曰景侯。” 王肃的经学,以攻击郑玄为一大特色。郑王之争,是经学史上的一桩公案,直到今天,仍纠缠不已。至于王肃反郑的原因,王肃自己辩解说是因为郑玄的经学“义理不安,违错者多”,所以他要“夺而易之”2。但是,这只是他自己的辩解。实际的原因,后来学者多有分析,笔者认为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王肃想争夺官方最高学术地位。二是郑王之争只是曹魏集团和司马氏集团政治斗争的一种表现。 王肃在攻郑中,显现出他自己的一些独具特色的思想观点和注经风格。首先,他的注经比郑玄要更加简洁,这顺应了当时去除繁琐的学术发展趋势。其次,他和郑玄都混乱家法,这主要是因为在经学衰落的大背景下,师法、家法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坚实基础。再次,王肃在注经中呈现出了可贵的理性精神和反谶纬的态度。但需要指出的是,王肃心目中的“天”,并不是纯粹自然之天,而是具有人格意识的天,其掌握着天下间的事情,有所好恶和赏罚。这种天命观,体现的理性精神并不彻底,这使得他的思想中有自相矛盾的地方。最后,王肃注重礼学,于注礼、议礼用力尤多,这是当时的时代需要造成的。 由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在汉初曾一度流行。但是汉武帝时期,由于采用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官方主流意识形态,而黄老道家思想成为一股思想潜流继续在民间传播。王肃在成长学习中,也曾涉足于道家思想。《三国志》王肃本传记载他年轻时,曾经学习过《太玄》一书,《太玄》就是一本亦儒亦道的书。他的父亲王朗还因得到过《论衡》一书而才学大进。王肃的思想中也可以看见《论衡》一书的影响。《论衡》的作者王充,就是儒道兼综式人物。直接把《太玄》传给王肃的,是当时荆州学派的代表宋忠,而宋忠亦是一个儒道兼综式的人物。 今人学者研究王肃,多认为他也是一个儒道兼综式的人物。笔者却认为王肃虽然曾受道家思想影响,但他的道家方向的思想非常少,他是一个典型的儒家式人物。考察王肃的天道观,他认为“天”是有意志、有辨别、有赏罚的,可见他的“天”的观念主要还是来自于儒家的天命观。而且王肃是时代潮流的推动者,他积极投身于当时的政治生活中。他攻驳郑玄挑战权威,希望能在经学上有所建树,独树一帜,因而引起经学历史上一桩大公案。他还积极参与朝廷的礼制建设,屡次上表制定、修改当时朝廷的礼仪制度,并回答当时人们对丧服和其他礼仪制度的疑惑。他与司马氏联姻,对司马氏的政敌直言痛斥,为司马师出谋划策,劝司马师亲征叛乱等等事情,都说明了他是一个积极入世的人。在正始年间,谈玄之风最盛的时候,也不见王肃参与其中,这也说明他并非一个儒道兼综式的人。 王肃与当时的玄学大师王弼颇有渊源。王弼是当时玄学的活跃份子,贵无论的创始人之一,学术界经常把两个人放在一起比较。二者《周易注》的相同处在于,都扫落卦变和互体,重视义理,不见卦变和互体的应用。有学者认为王弼的玄学义理直接继承于王肃,也有学者认为王肃和王弼师出同门,所以注《易》有相似性,笔者同意后者。实际上,笔者认为,王肃与王弼,二人相似性甚小而相异性甚大。王弼所创建的玄学,是一种本体论的思维方式,不同于中国传统的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极大的创新,并得出了巨大的理论成果。而王肃对此,却不见任何贡献。所以,不能说王肃是传统儒学到新兴玄学的过渡环节。 王肃汉魏禅代后,积极参与了新朝廷礼制方面的建设。据清人严可均所辑《全三国文·王肃集》中,流传于后世的王肃文作有:五篇《疏》、六篇《答》、六篇《表》、十一篇议《议》,还有书信辞赋等九篇。在这些篇章中,有关于当时朝政的礼制论述几乎占了一半。东汉术的郑玄精通于礼学,而三国时期其他人也积极参加礼仪制度的讨论。王肃之所以热衷于礼学的建设,有两个原因:一是当时战乱造成礼仪器物丢失、典籍记载残缺以及相关人员殁亡;二是礼学有维系人心的作用,有利于社会政治秩序稳定。 通过王肃对“礼”的注释,我们可以看出王肃认为礼来源于天地之道。他认为,人类社会的礼的存在,是与天地之道一致,按礼行事,也就遵循了万事万物的规律。王肃还主张先教后刑,认为礼、法则同属于道。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掌握了大权。开始逐步扫除忠于曹魏的势力。先废齐王芳,后弑高贵乡公。这期间发生过“淮南三叛”,但都被司马氏镇压下去,直到无人再起来反抗。这其中王肃曾预见到了镇东将军毋丘俭和扬州刺史文钦的叛变,并给司马氏出谋划策,镇压叛变。王肃所作所为,说明他并不同情曹魏。尽管在魏明帝时期,王肃为曹魏尽心尽力,但是司马氏夺权后,他又转而帮助司马氏,说明他并无坚持的操守。王肃之所以如此,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一部分原因是在王肃看来,王朝更替是此姓与彼姓的私事,至于大臣则有自己的选择权利,未必非要为旧王朝殉死。王肃对王朝更替的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魏晋士人在人生观上所隐含着的黄老学理性的、利己的价值取向。 王肃的学说一度被立为官学,他的影响在西晋时期达到了顶峰,当时的礼制问题,多以王学为准。在东晋以后王学逐渐衰落,但是历朝历代制定礼仪制度时,经常会搬出王学作为参考。 王肃经学及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清代学者多认为王肃作伪书,故对其颇有微词。经过近代学者对出土文献的重新考察,王肃作伪说纷纷被推翻。本文也是在近代学者考证的基础上,重新梳理了王肃的思想,力求还原其思想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