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流/固介质弹性波场数值建模的波浪与海洋工程结构件作用的力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la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对波浪与海洋工程结构件作用的力学问题进行研究。首先,论述了国内外波浪与海洋工程结构件力学问题的研究现状。其次,在研究波浪与两种典型海洋平台结构件作用的背景下,根据固体弹性动力学理论和流体力学理论以及弹性波在介质空间的传播特性,把结构件视为弹性体,将弹性体与周围流场作为整体,统一分析结构件在海洋波动环境下的力学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点源法和Green函数的弹性波场数值建模分析方法;应用该方法分别对波浪与防波结构件及阻尼结构件的作用进行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得到了结构件应力的分布特征、不同波向角的波浪对结构件的冲击力变化特点以及结构件不同位置受到的冲击压力变化规律;最后经过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证实了点源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同时也证明了点源法的普适性,为海洋工程结构件的破损状态趋势预测和检测监控、对结构件进行优化设计及无损检测提供分析方法,为海洋工程结构件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综合论述了国内外关于波浪与海洋工程结构件作用的力学问题研究现状,指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说明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二章介绍了流体、固体介质中弹性波传播的基本理论。并对弹性介质空间中常见类型的弹性波进行了讨论;接着分析了平面波及球面波在理想流体中的传播特性;根据界面连续条件,得到了弹性波在流-固界面的入射、反射和折射规律,为后续章节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三章在研究波浪与两种典型海洋平台结构件作用的背景下,提出将弹性体与周围流场作为整体,统一分析结构件在海洋波动环境下的力学特性,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点源法和Green函数的弹性介质波场数值建模分析方法,应用该方法对在流体、固体介质中弹性波传播的关键力学参数进行讨论,给出了点源布置的方法;提出了应力场及位移场Green函数的求解方法,为后续章节具体实例分析奠定了建模基础。第四章针对波浪与张力腿海洋平台防波结构件的相互作用,应用点源法构建流-固倾斜界面弹性波场的数值模型,得到了流体中压力分布及固体中应力分布;通过实验研究得到了不同波向角的波浪对防波结构件的冲击压力变化特点以及结构件倾斜表面不同位置受到的冲击压力变化规律,验证了点源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第五章针对波浪与Truss Spar海洋平台水下阻尼结构件的相互作用,构建了波浪与阻尼结构件作用的数学模型,得到了流体中压力分布及固体中应力分布;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波向角的波浪对水平结构件的冲击力变化特点和沿波浪传播方向结构件表面不同位置受到的冲击压力变化规律,进一步证实了点源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综合波浪与防波结构件以及阻尼结构件作用的研究结果,证明了点源法的普适性。第六章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工作和本文的创新点,并对进一步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其他文献
对单行双车道上坡路段、多种车型的复杂条件下货车产生移动瓶颈的干扰机理进行了研究,以多种货车叠加干扰的情况作为干扰建模的基本环境,通过车道通行能力折减来反映干扰大小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系统性免疫性炎症指数(SII)、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乘积与淋巴细胞比值(NMLR)、衍生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
近年来,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民大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交通发展越来越快,人们对于车内的娱乐、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多,因而,对多媒体终端设备的要求也
农田耕种措施与土壤有机碳、团聚体及土壤呼吸关系紧密,农田耕种措施对土壤固碳潜力和碳循环影响机制格外受到人们重视。本研究利用长期(10年)不同保护性耕种措施定位试验为
作为东北战略后方的合江根据地是北满五个根据地中建设较早战略地位最重要的一个。合江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对我党、我军在东北的成败关系很大。据此,研究合江根据地在解放战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日益凸显的问题,在此前提下现在职业生涯规划已经被列入到了卫校职业教育的课程中,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教学中教师一直都面临着如何才
新课程标准下对高中生物教学质量提出了较高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主要根据自身教学实践,论述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是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在我国制造业对外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外商直接投资的贡献功不可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为
体系结构软件模拟技术是使用软件的方式来模拟计算机系统硬件在系统结构级别的功能和性能特性。在现代计算机系统的设计和制造中,使用体系结构软件模拟技术来对体系结构设计
光绪三年北方地区的大旱灾是清朝后期社会影响最严重的旱灾。大旱灾形成的原因,在于在全球性的特强ENSO事件影响下,亚洲地区的季风显著减弱。东亚季风的减弱,使季风雨带的推进过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