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改革开放初期居住区公共空间改造设计研究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03071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城市面貌迅速更新。然而,在这日新月异的变化之中,如果只注重新建建筑物的产生而忽略老旧建筑物的更新改造将会使城市的面貌两极分化,最终导致城市发展的停滞。而作为城市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老旧居住区无疑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建成的居住区,由于其数量大,居民多,使得其改造更凸显出紧迫性和必要性。近年来,各级政府为老旧居住区的改造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北京市政府也于2012年发布了《北京市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意见》。然而改造工作虽然按部就班的进行,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对于居住区公共空间部分的改造。由于“以人为本”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人们开始意识到切实符合居民需求的公共空间对于居住区品质的重要性,然而现阶段的改造仍然采用较为单一的形式,导致改造结果不尽如人意。因此,研究公共空间如何精细化地进行改造十分必要,也希望研究成果对今后的改造实践工作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本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研究的必要性及迫切性;针对题目进行的了详细地解析;归纳了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手段。第二部分总结了国内外老旧居住区的改造历程、改造策略及相关实例,为后文的改造设计策略提供相关的依据。第三部分对论文涉及的主体及客体进行分析。居民是使用公共空间的主体,而老旧居住区还有两类特殊主体,即老年人及儿童。通过对其生理、心理及行为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出他们对于公共空间的具体需求。而对于公共空间本身来说,通过采用PSPL调研法对三所居住区进行详尽的调研,明确公共空间及公共生活的现状,并就此归纳了该时期老旧居住区存在的优势、问题及改造特殊性。第四部分则倡导以提升居民生活水平为延伸目标对居住区的公共空间进行改造,并总结出了五大改造原则。在居民需求、现状问题及上述原则的指导下阐述了老旧居住区公共空间的改造设计策略,包括公共活动空间、公共生活设施、道路交通、景观绿化以及物业管理五个方面。最后,论文以这些策略为依据,选取北京市富强西里小区作为研究实例对前文提出的更新方法进行验证和反馈。  老旧居住区公共空间精细化及长远化的改造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本文希望通过分析居民需求及空间现状为今后的改造设计提供现实参考,通过总结行之有效的设计策略为今后的改造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并且希望以此为契机可以使老旧居住区的面貌更加良好,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真正的提高。
其他文献
该文重点分析了自然生态环境、土地综合利用、风环境和绿化等建筑外部空间的组织规划,探讨了平面、剖面、功能组织、中庭、人工环境、服务核等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手法,研究了
该文通过研究审美注意这一特定的美学现象,分析在建筑设计中造成审美注意的特殊条件;剖析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利用审美注意进行创作的具体原则;探讨了陌生与相似两原则在创作过
城市设计是一门涉及城市规划、生态科学、工程技术、行为科学、建筑学与景观学的综合性跨领域学科。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给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了许多问题。尤其是全球土地危机日益
该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阐述了"景观创造"的含义,并解释了"创造"替代"设计"的缘由.同时详述了商业步行空间环境景观创造有关理论.第二部分首先论述了中外传统和现
该文对建筑动态形象的研究在于探讨这些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所隐藏的一些规律性的内容,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从形式层面分析,传统的和谐统一标准被打破后,多样统一规律
该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史料、文献和统计调查资料为基础,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沙面近代建筑群作以历史发展为主线的纵向信息分析.主要是摸清沙面近代建筑群在租界时期
该文首先挖掘城市街道设计的"根",即街道区别于其它城市公共空间的特性和街道设计落实的手段与形式-街道开发以及街道的景观元素,从这三方面找出城市街道设计的出发点、依据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中外城市规划行政体制,归纳出城市规划体制先进的经验,在城市规划行政体制研究中引入城市管治范式,提出一种新的城市规划行政体制结构,然后以镇江市为例,进行城市
该论文分四个部分.首先通过对研究意义和研究基础等基本问题的阐述和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等概念的界定确立论述的前提.然后对论文的研究对象进行了背景式的介绍,即
苏州是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之一,在中国9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苏州古城是唯一一个要求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的城市,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古城保护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相得益彰,在古城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