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板栗疫病是一种在全球板栗种植区均有发生、由寄生隐丛赤壳菌引起的枝干性病害。板栗疫病是限制板栗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针对板栗疫病发病早期症状难以识别、病原菌鉴定困难、抗性品种少等问题,以湖南主栽板栗品种“铁粒头”为研究对象,开展其种植区野外调查,采集疑似板栗疫病枝条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培养,结合形态特征观测、理化性质测定与分子检测技术进行菌株鉴定,获取病原菌。以此为基础,采用盆栽接种病原菌的方法,观测探寻病原菌的潜在寄主;采用枝条离体水培法,将分离获得的病原菌回接于不同产地“铁粒头”的健康枝条,记录并测定植物病害发生症状和病害发生过程中枝条主要生理生化特性,分析两者的相关性,了解病害发生规律。同时,对湖南“铁粒头”种植区土壤因子与其板栗疫病发生率进行相关性分析,明确影响板栗疫病发生的关键土壤因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湖南不同栽培区的“铁粒头”板栗均不同程度地感染了栗疫病,其病原菌包括强、弱毒力两种菌株(F1、F2)。两种菌株与板栗疫病模式菌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6%-100%,高度一致。形态特征和理化性质与模式菌株相同,进一步证实分离获得的板栗疫病致病菌为栗疫病菌。2)该病原菌寄主范围较广,可侵染锥栗、野漆、山核桃等植物,并引起溃疡斑,可侵染狗尾草、万年青、柑橘等植物,但无病害症状出现。3)来自于不同产地的“铁粒头”板栗枝条接种F1和F2两种病原菌后,发病过程中的主要生化特性与20d后的发病率均存在差异。浏阳(LY)地区板栗枝条接种F1、F2菌株发病率均为最高,分别为77%和72%,表现为高度易感,而长沙(CS)地区对F1、F2均表现为较强抗性。岳阳(YY)、郴州(CZ)和怀化(HH)地区表现为F1抗性,对F2菌株表现为中等抗性。但5个地区在接种F2菌株平均发病率均高于接种F1。4)栗疫病大田调查结果与枝条离体培养接种病菌的致病结果基本一致,即LY地区感病率高,属感病地区;CS和HH地区对栗疫病抗较强,属抗病地区。YY和CZ地区均表现为中抗病地区。栗疫病在“铁粒头”不同栽种区发生率与其栽种地土层厚度成反比,土层厚度在40-50cm的地区发病率高于土层厚度50-60cm的地区;土壤pH也会影响栗疫病的发生,土壤pH在2.9-3.2之间,其发病率在20%以下,死亡率也较低。上述结果为栗疫病害的早期检测与抗性品种的筛选提供参考,为湖南省板栗产业的合理栽培、减少栗疫病的发生与危害提供理论依据,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其防治措施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