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围护结构设计中生态原则与城市界面的整合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8947816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围护结构作为室内和室外空间的分隔,既是建筑外部形象的具体表现者,又是建筑内部功能的实者。从人类有意识的营建活动开始,这两种属性就始终伴随着外围护结构的发展。在传统建筑中,人们利用乡土材料,适应当地气候,朴素的营造方式将围护结构的功能与表现完美结合到一起,创造出无数经典的建筑形象。在现代建筑中,随着技术的发展,表皮与内在功能的联系越来越薄弱,外围护结构的两种属性也日趋分离。这使得建筑形象上的创新更加容易,但同时也导致了现代城市界面的凌乱. 在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外围护结构被赋予了更多的生态意义,而城市建筑的发展也要求建筑的外围护结构设计更多地考虑对城市界面的影响。如何在外围护结构的设计中将这两种需求相整合,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文章的思路是通过对外围护结构与城市界面的理论研究,找出两者的切合点,并提出外围护结构设计中需要注意的一般原则。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研究,探索外围护结构所采用的不同技术手段会对城市界面造成怎样的影响。结合我国当前在外围护结构设计中的实践,对外来和本土两种技术路线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各自的优缺点。最后对适合我国国情的外围护结构设计进行总结并提出建议。全文共46000余字,图表94幅。
其他文献
本文从几何学分类出发,探讨单曲面这种相对独立的形态如何应用于体育馆的屋盖设计。一方面列举具备单曲面形态的结构类型,从本质——结构受力原理分析形态的成因,归纳各类型的形
学位
本论文的选题是“乡镇形态结构演变系列研究”的一部分,它是针对不同研究对象而独立存在的组成部分。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绝大多数的人口依旧生活在农村。而目前,我国农村村
本文试图探索重拾建筑“场所精神”的问题,即尝试从东西方“数”的观念发展史中所形成的世界观,宇宙观来溯源其各自美学观念以及人文精神的脉络:西方主要是古希腊的科学理性
本文从跨学科的角度,梳理了国内外城市空间分异研究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特别是探讨了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城市化、苏南模式转型背景之下的苏南小城镇空间发展、演化的新特点、新趋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对于各个国家和区域的城市体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影响。一方面,全球化导致空间经济结构的转型和世界城市体系的重组,以“产业链”为特征的空间经济结构正在
学位
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和经济活动的中心,作为城市的物质载体,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社会经济生活在城市空间上的反映。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推行,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
本论文作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城市体系演化”研究项目下的子课题,旨在通过对上海城市个案研究,量化分析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上海产业结构及其在区域城市体系中
城市的郊区化发展,是城市在一定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城市地域扩张、社会演进、经济整合的重要表现形式和存在形态。城市的郊区化发展使人们在摆脱原有城市病的同时,又被新的
长期以来,我国住宅建设一直采用现场湿作业的建造方式,这种传统的工业化模式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满足人们居住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提出,这
在世界人居问题日益兴起的背景和趋势下,世界性与区域性的人居组织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扮演着日益关键的角色。本文结合导师领导下的人居科学研究发展方向,在广泛收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