钒基氧化物及磷酸盐体系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lzcy_yt1900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锂离子电池自问世以来虽然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未来要满足大型储能设备及电动汽车等电子产品的应用需求,仍面临着一些技术上的挑战。与普通消费电子产品相比,电动汽车的应用对电池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等性能指标具有更高的要求。使用高容量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是提高能量密度的有效途径之一,石墨负极目前在商业化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仍占据主导地位,但其理论比容量较低,无法满足未来对发展高能量密度电池的需求。此外,其放电平台接近锂的电镀电位,容易产生锂枝晶导致安全隐患;因此,开发新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此外,钠离子电池由于价格低廉、具有与锂离子电池相似的工作原理,有望成为可替代锂离子电池的储能体系。显然,高性能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也是亟待研究与开发的方向之一。本论文以提高电池长循环寿命与倍率性能为目标,对具有理论比容量高、结构稳定性好等优点的钒基氧化物及聚阴离子型磷酸盐类负极材料的结构优化、表面修饰、离子掺杂等方面展开研究,开发并合成了新型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为了探索非晶化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我们通过溶胶-凝胶法成功合成了晶态与非晶态的VO(PO3)2材料,详细研究了从非晶态转变为晶态所需的烧结温度、保温时间等合成参数。此外,在保持V4+价态不变的前提下成功实现了对晶态与非晶态VO(PO3)2材料的碳包覆,并首次研究了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的电化学性能与储锂机理。在100 m Ah g-1的电流密度下,碳包覆后非晶态样品初始放电/充电比容量为1297/851.6 m Ah g-1,且在150个循环后保持676 m Ah g-1,均高于碳包覆的晶态样品。非晶态样品由于其离子扩散路径具有各向同性的特点,能适应因锂化/脱锂而产生的应力与应变,显著优化了电极材料的结构稳定性。因此,相比于晶态样品而言,非晶态VO(PO3)2材料具有更好的循环稳定性与倍率性能。(2)针对混合过渡金属氧化物Co2V2O7常见的水热合成方法存在工艺复杂、制备成本高等问题,我们采用更加简便、环保且成本低的溶胶-凝胶法成功制备了结晶性良好的Co2V2O7材料,并在惰性气氛下通过热解自聚合在样品表面的聚多巴胺对Co2V2O7进行碳包覆。样品表面包覆的碳层含量为6.16%且石墨化程度较高,使其具有更好的循环稳定性。在1 A g-1的大电流密度下,Co2V2O7@C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在50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为846.8 m Ah g-1,是碳包覆前样品放电比容量(372.6 m Ah g-1)的两倍之多。此外,碳包覆后的样品具有更佳倍率性能。正是由于表面碳层石墨化程度高、具有良好导电性且机械性能较好,不仅有效改善了Co2V2O7样品导电性,而且有利于保持电极材料结构完整,避免充放电过程中粉化脱落,使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得到改善。(3)具有NACICON结构的过渡金属磷酸盐材料已被广泛应用于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其在低电压下亦可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为改善磷酸钒钠NaV3(PO4)3/C的倍率性能与循环稳定性,我们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一系列钴掺杂NaV3-xCox(PO4)3/C(x=0,0.01,0.03)样品。其中,掺杂元素钴的化合价为+2价,Co2+部分取代了V3+,使得V2p向高结合能移动。此外,Co2+的掺杂有助于减少材料的电压极化,并提高了Na+的扩散系数。测试结果表明,x=0.03掺杂的样品具有最高的放电比容量与倍率性能,在20 m A g-1的电流密度下,40次循环后的放电比容量为200.5 m Ah g-1。
其他文献
铬元素在逐年兴盛的工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涉及数个重要领域的生产活动。大量的含铬废弃物被排放到水体、土壤中,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安全和生态的健康。细菌矿化是指在细菌的新陈代谢作用下,将游离的金属离子转化为稳定的矿化沉淀。利用细菌的矿化行为处理重金属污染是一种环境友好、成本低廉的策略。然而,在过去近20年的探索过程中,铬的细菌矿化现象罕有报道,不同的细菌处理六价铬的产物均被揭示为有机三价铬。细菌的铬矿化
梨菇,属红菇科(Russulaceae),红菇属(Russula),是蓝黄红菇彼特卢变型,常见于福建和江西的夏季阔叶林中,单生至群生。梨菇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是我国常见药食菌之一。为了更好开发和利用梨菇资源,本文优化了梨菇多糖的提取工艺,对粗多糖进行分离纯化得到四种纯化多糖,并对梨菇纯化多糖的结构进行解析,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对其进行生物活性评价。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采用
柔性集成电路封装基板(Flexible Integrated Circuit Substrate,FICS)具有轻薄且可弯曲的特性,符合航天、军事、移动终端等领域对电子产品微型化的要求。随着FICS的线路尺寸逐渐缩小,其检测精度达到了微米级,甚至部分区域要求纳米级的检测精度,尤其是FICS上的痕类缺陷,若未能检测出,轻则减少其使用寿命,重则直接导致产品报废。常用的人工目检法与视觉检测法因其检测精度
脑-机接口系统可以直接在大脑和外部设备之间建立连接通路,并通过解码脑电信号得到一系列可执行的机器指令,使大脑能够实现对外部设备的操控。基于运动想象的脑-机接口系统是一类典型的自发式脑-机接口。由于其不需要借助外界装置的刺激,受试者通过运动想象即可产生脑电信号,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因为脑电信号采集困难,脑-机接口系统存在训练数据量较少的问题。然而,脑电信号具有个体差异大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不同
肠道菌群在宿主的营养代谢、神经调节和免疫保护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且菌群的组成与膳食结构中可供微生物利用的碳水化合物比例高度相关。抗性淀粉球晶(resistant starch spherulites,RSS)因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加工稳定性,同时表现出优良的产丁酸特性,并促进有益菌的增殖,有利于促进肠道健康、降低代谢疾病的风险,在碳水化合物营养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近年研究表明,抗性淀粉的结构差
自2013年以来,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但以臭氧和细颗粒物为特征的区域复合型大气污染形势依然严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作为PM2.5和O3的重要前体物,严重影响大气环境质量以及人民身体健康。催化氧化技术具有降解效率高、二次污染少等优点,被认为是最有效和经济可行的技术之一,设计与合成低温高效的催化剂是提升催化氧化技术效能的研究重点。本
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方法研究主要围绕人脸数据集、深度神经网络和损失函数等角度展开,通过人脸图像质量评估挑选出高质量图像,有助于提升识别系统的效率和性能。经过学者们多年来的潜心研究,人脸识别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本文在总结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人脸数据集、损失函数、人脸图像质量评估三个方面的不足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和创新,具体的工作内容如下:1.针对人脸数据集构建过程繁琐及种族不平衡的问题,本
淀粉和蛋白质是食品的主要组成成分。食品体系中淀粉分子与蛋白质分子的相互作用机制直接决定了食品的质构、加工、储藏等性能。但是由于蛋白质大分子本身较复杂的多级结构,直接研究其与淀粉分子的相互作用机制显得尤其困难。小分子氨基酸作为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元,研究氨基酸与淀粉的相互作用机制能为蛋白质分子和淀粉分子的相互作用关系提供基础理论指导。此外,作为添加剂及营养强化剂,氨基酸已被广泛应用于淀粉类食品体系。探
对于消费者来说,空间感知能力不断提高,购物中心的空间设计也需要不断创新,注入新的设计思维。室外游憩空间是购物中心吸引客流的重要场所,然而购物中心室外游憩空间面临着缺少互动性、娱乐性、体验性,同时吸引消费者停留的时间也逐渐缩短的问题。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以株洲市购物中心为研究对象,结合本人工作实践现实问题,针对影响购物中心使用的休憩空间这一关键要素展开研究。本文采用使用后评估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通过
水下图像常出现色彩畸变、对比度降低以及能见度下降等现象,影响了水下机器人、水下光缆检查和水下生态系统监控等相关计算机视觉系统的应用。现有的水下图像复原方法存在参数估计难、水下训练数据需求大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结合Retinex理论和深度学习理论,面向复杂水下场景,研究和设计水下图像复原方法。(1)构造了水下衰减模型。使用Retinex方法从水下图像分离出反射率图,设计并训练多尺度特征融合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