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是治疗冠心病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术后3~6个月再狭窄发生率达30%~50%,严重影响其远期疗效。再狭窄的发生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血管平滑肌细胞向内膜下迁移并过度增殖是其关键环节之一,因此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调节成为研究的焦点。一些研究资料显示球囊损伤后血管再狭窄与血管弹性回缩、血栓的形成和机化,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过度增殖及细胞外基质的聚集等有关。其中VSMCs的过度增殖可能是再狭窄形成的主要原因,对血管进行球囊扩张后,血管内皮和中膜平滑肌细胞受到牵拉、损伤,在修复过程中在一系列生长因子的刺激作用下,VSMCs过度增殖、并向内膜方向迁移。因而抑制VSMCs过度增殖以防治再狭窄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课题。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是趋化因子CXC亚家族的一员,主要由单核细胞产生,其主要生理活性是趋化和激活中性粒细胞并分泌大量的黏附分子,使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b/CD18受体上调。IL-8可以诱导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是一个促血管生成因子,在炎症反应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IL-8能促使单核细胞在内皮细胞上的滚动转变成强有力的黏附。研究发现,升高的IL-8水平与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病有关,并且可以作为心脏事件的预测因子。目的:本研究通过球囊扩张拉伤兔腹主动脉,建立动脉再狭窄模型,造影检查腹主动脉管腔狭窄变化情况,采用组织病理观察血管球囊扩张术后内膜和中层平滑肌的结构改变,利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IL-8蛋白阳性表达和PCNA阳性表达细胞数,研究IL-8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的影响,为防治PCI术后再狭窄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选择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4只为实验对象,体重2.50-3.25kg,由河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以上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experiment group)、治疗组(treatment group)和假手术组(sham group),每组各8只动物。实验组和治疗组动物通过穿刺股动脉,送入球囊拉伤腹主动脉。治疗组动物通过耳缘静脉注射IL-8单克隆抗体进行干预。假手术组动物只进行股动脉穿刺和留置鞘管,不进行球囊扩张拉伤。1.分别于实验前,实验后4小时、1天、3天,1周、2周、4周,耳缘静脉采血4ml,检测三组动物血清IL-8水平。2.术后4周时处死动物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应用光学显微镜和计算机病理图象分析系统分析测定以下指标:内膜中膜厚度、面积,计算血管狭窄程度[(邻近正常血管管径-狭窄段最小管径)/邻近正常血管管径]。3.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观察IL-8蛋白表达情况,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染色分析后,用光学显微镜和计算机病理图象分析系统测定每40倍视野中PCNA阳性细胞比例,计算阳性细胞数和阳性细胞百分率。结果:1.三组实验动物之间体重、月龄、血脂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前IL-8水平比较,实验组、治疗组、假手术组三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实验组动物球囊损伤4小时后IL-8水平即开始升高,术后1d达到峰值,持续增高4周,且明显高于治疗组和假手术组。治疗组和假手术组动物IL-8水平无上述变化规律。3.实验组动物腹主动脉明显狭窄,组织学检查内膜面积和中膜面积、血管狭窄程度等指标大于治疗组和假手术组(P<0.01),治疗组管腔有所狭窄,假手术组动物管腔无明显变化,治疗组与假手术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分析显示,IL-8水平与内膜厚度、内膜面积、中膜厚度、中膜面积等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905,0.897,0.852,0.846,P均<0.01)。4.免疫组化显示,实验组与治疗组和假手术组比较,IL-8蛋白阳性表达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高于假手术组,无明显差异。PCNA阳性细胞比例比较,实验组明显高于治疗组与假手术组(P<0.05),治疗组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IL-8阳性表达细胞数与PCNA阳性细胞数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857(P<0.01)。结论:1.通过介入方法进行球囊拉伤可成功建立兔腹主动再狭窄动物模型。2.腹主动脉球囊损伤后IL-8水平高表达,血管明显狭窄,经IL-8单克隆抗体治疗后,动脉狭窄程度明显减轻。IL-8水平与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3.球囊损伤引起腹主动脉局部IL-8水平高表达,并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经IL-8单克隆抗体治疗后,IL-8水平下降,并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