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品种南校18号的推广应用及对策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yetig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校18号是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利用自选自交系南99与南70-3杂交育成的粮饲兼用型玉米,2003年通过广西品种审定,2006年通过贵州引种认定,适合在广西、贵州等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但在近几年的推广过程中推广效果并不理想。为此,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市场调研、试验对比方法,开展南校18号配套制种技术及栽培技术、推广模式的研究,为南校18号今后的推广运用提供技术支撑,.并提出相应推广对策。主要结果如下:(1)自然气候复杂、种植技术落后、优良品种较少等原因制约了广西玉米生产的发展,要解决当前广西玉
其他文献
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棉花黄萎病是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病害。本研究以棉秆生物炭为材料,探索了生物炭对棉花黄萎病原菌大丽轮枝菌菌丝生长、微菌核萌发、毒素作用及拮抗放线菌的影响;研究了棉秆生物炭对棉花连作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并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棉秆生物炭对棉花生长及诱导抗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棉杆生物炭对棉花黄萎病菌大丽轮枝菌菌丝生长、微菌核萌发的抑制作用较弱,对大丽轮枝菌毒素危害有较强的减毒作
学位
本试验以枸杞(Lycium chinense)为材料,设立不同的激素、营养液水平以及不同枸杞插穗部位和清水做对照。通过测定生根率及相关的生理指标,探讨了枸杞在生根期间的生理特性变化情况,从而确定水培枸杞的最佳激素水平和最佳插穗的生根部位,为枸杞水培育苗提供理论依据。本次试验的结果如下:1、激素水平和插穗部位差异枸杞在不同水培处理条件下均能存活并生长,但在不同激素水平和不同插穗部位的条件下,水培枸杞
学位
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protein disulfide isomerase, PDI)是一种属于硫氧还蛋白家族、存在于各种真核生物内质网中的氧化还原酶。具有催化蛋白质二硫键形成的氧化活性、促使错误配对的二硫键重排的异构酶活性以及指导蛋白质正确折叠的分子伴侣活性。小麦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wPDI)参与小麦体内麦谷蛋白聚集体二硫键的形成,而PDI对面粉品质的研究较少,所得研究结果也不尽一致。本文以品种
学位
试验于2011至2012年小麦-玉米生长季在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农场试验田进行。针对华北小麦-玉米两熟农田保护性耕作中存在的连续免耕或浅耕,造成土壤耕层变浅、容重增大、影响作物产量的突出问题,采用定位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秸秆还田与不还田条件下,连续3年常规耕作(3C)、1年深翻加2年常规耕作(DP2C)、2年深翻加1年常规耕作(2DPC)、连续3年深翻(3DP)四种耕作方式对小麦-玉米两熟作物周年生育
学位
本试验以大豆品种中黄13为供试材料,研究了翻耕、翻耕覆盖、旋耕、旋耕覆盖、免耕覆盖、深松/免耕覆盖、深松覆盖7种耕作方式对夏大豆干物质积累分配、产量、衰老特性和氮代谢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耕作措施对夏大豆干物质积累分配和产量。(1)株高:随着大豆生育进程的推进,株高呈现上升趋势,开花前上升速度快,之后上升速度减慢,直至大豆成熟。生长发育前期翻耕和旋耕处理下株高具有优势,免耕覆盖处理株高
学位
间套作可在时间、空间上光、肥、水、热的合理集约利用,从而提高光能利用率及土地的生产率,达到单位土地增产的目的。如今世界人口增长加剧,但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世界粮食增长需求已刻不容缓。间套作越发受到农业生产国的重视。玉米花生间作种植常见于非洲和东亚,在我国黄淮海地区发展较快。多数研究发现高位作物光利用能力增强且具有间作产量优势。本文在玉米花生2:4间作模式下对作物产量及光合荧光特性等进行研究,阐明间作
学位
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融合了HIS标签的Hrf1蛋白(一种来源于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的Harpin蛋白)处理玉米甜粒报道系W22-su1/su1种子后,在低温(10℃)胁迫下,可以显著提高种子发芽速度和发芽率,并促进抗氧化酶系统中的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的活性。然而,Hrf1蛋白提高甜玉米抗寒性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晰。本研究进一步证明Hrf1蛋白对甜
学位
脯氨酸是一种在许多植物中都能够积累的重要氨基酸。除了具有应对环境胁迫的功能外,关于脯氨酸作为一种代谢和信号分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到的生物学作用,人们了解的并不清楚。在本研究中,我们对图位克隆的玉米经典突变proline responding1(pro1)基因进行了测序确认,并对该基因功能进行了分析。pro1,作为opaque6的等位突变,籽粒呈现出发育不良、皱缩以及不透光的opaque表型,其幼
学位
于2011-2013年在扬州大学实验农场进行,前茬为小麦。试验设品种、秸秆还田、灌溉模式三个因素。其中品种为南粳44,武运粳24;秸秆还田为秸秆全量还田与秸秆不还田两种方式,小麦秸秆还田量以小麦公顷产量6.75t hm-1计;稻田灌溉模式为常规灌溉,干湿交替灌溉两种。秸秆还田与灌溉模式形成以下4个组合:常规灌溉秸秆不还田;常规灌溉秸秆全量还田;干湿交替灌溉秸秆不还田;干湿交替秸秆全量还田。常规灌溉
学位
小麦是我国北方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干旱缺水是制约我国北方麦区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调亏灌溉是开展节水农业的一项重要灌溉技术措施。然而当前对调亏灌溉的研究大多是偏重水分单独效应,对不同施肥条件下的调亏灌溉效应还缺少深入系统的研究。本研究采用大田试验,以黄淮海冬麦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的百农矮抗58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氮肥运筹模式下冬小麦的调亏灌溉效应。设置2个氮肥处理,分别为N1(基追比例为10:0)和N2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