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会城市功能定位方法研究——以沈阳市为例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ajewe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功能定位是根据城市发展的历史现状基础与区域条件等确定城市发展的主要功能,它是研究城市发展战略的前提,也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我国省会城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研发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其城市功能的发展方向 代表了现代城市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在国际上的战略定位,所以对省会城市功能定位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城市功能定位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通过传统的城市职能分类方法确定城市各项优势职能;第二,通过城市职能的选择确定城市的主要职能与发展方向。在第一阶段中,英国的卡特(H.Carter,1972)最早将城市职能分类方法归纳为5类:一般描述方法、统计描述方法、统计分析法、城市经济基础研究方法、多变量分析法。国内的孙盘寿(1984)、周一星(1988、1991、1997)、田文祝(1991)等运用上述方法对中国城市职能进行了分类。顾朝林(1992)提出了一个描述式的中国基本职能类型表,把城市职能体系分成四个类型加以阐述。在第二阶段,周一星(1984)提出确定城市主要职能(城市性质)的三种方法:区域分析法、城市比较法和结构分析法。仇保兴(2000)指出传统的城市定位理论需要结合基于增强城市自身适应性的城市核心竞争力理论来加以完善。总的来说,在以往的研究中城市功能定位方法中的两个阶段是分离的,第一阶段的研究是从定性到定量,从单一变量到多变量的过程,而第二阶段的定位基本处于定性分析与主观决断阶段,还没有完善的理论方法支撑。本文采用2004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的数据资料,以城市的基本经济活动作为确定城市职能的出发点,运用统计分析法得出30个省会城市的优势职能、突出职能和职能指数。同时,为了克服第二阶段定位方法的主观性和任意性,更科学全面地判断省会城市的主要功能,本文把AHP法运用到省会城市的功能定位中,以期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将全球化背景下省会城市的宏观发展战略贯彻到城市功能定位中,同时也为城市功能定位方法提出了新的思路与研究框架。 本论文共分为七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研究框架。第二部分是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理论综述,在回顾国内外有关城市功能定位方法的基础上,分析每种方法的创新点及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框架。主要是在传统的职能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构建本文的研究方法,即通过城市职能分类和AHP模型的结合为省会城市功能定位提供一个理论研究框架。第四和第五部分是本文研究的主体部分。此两部分对我国省会城市进行职能分类和结果分析;得出省会城市的职能特点和发展战略,构建层次结构模型。第六部分是对沈阳功能定位的实证分析。在前二部分得出的结论的基础上通过模型的计算和排序得到沈阳的城市功能定位结果。第七部分是结论。简要回顾本文,概述研究结论。
其他文献
本文针对当代大学校园建设与研究中如何实现大学与城市互动发展的热点话题,提出了一种解题思路和方法。 从互动论的视角来研究大学校园与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互动关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各地纷纷掀起兴建了许多新的行政中心的热潮。新的行政中心对一个城市的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发现,新时期的行政中心随着功能的改变需要有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出现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但在当时规划师很少将它付于实用。许多人认为GIS技术本身复杂难于掌握然而解决地理信息问题过于简单化。今天,GIS软件易学易用,
在工业化的时代背景下,一种大规模的新型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正以蓬勃发展的势头在珠江三角洲小城镇出现,使小城镇产业经济日趋显现出园区化特征,园区经济已成为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
本论文以泰国小乘佛教建筑作为基本研究对象,通过对泰国各时代都城的实地考察,尝试对泰国小乘佛教建筑的源流与发展作出大致的描述,并与我国西南傣族小乘佛教建筑进行比较研究,找
20世纪70年代世界能源危机后,能源和环境问题备受关注,建筑物如何充分利用天然光引起国际建筑和照明界的高度重视。国内外照明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许多新的采光技术应运而生
近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内图书馆的建设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蓬勃发展。全国各地掀起了修建图书馆的热潮。同时,前几年的大学造园热之后,很多大学的新校区都进入了图书馆的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农民生活生产方式的巨大转变导致农民居住需求发生变化,且新农村住宅的建设需求量大,建设要求高质量、低造价、短工期。轻钢装配式住宅作为一种低层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兴起了住宅小区的建设热潮,在住宅建设速度和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的住区规划建设理论仍停留在传统的“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三级模式阶段。在
北京旧城危房改造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历了90年代的大拆大建,目前正在向微循环、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模式方向转变。至今已有20多年,但目前仍处在探索阶段,未有一套完整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