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世界马铃薯生产第一大国,播种面积和总产均居世界首位,但单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马铃薯播种面积排在玉米、水稻、小麦、油菜籽和大豆之后居第6位,在主粮作物中居第四位。马铃薯生产受到花叶病、卷叶病、黑胫病、早疫病、黑痣病和晚疫病等诸多病害的危害,病原微生物涉及到5种病毒、2种细菌、2种真菌和1种卵菌。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以晚疫病等为主的病害已成为制约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在病害综合防治措施中,培育马铃薯抗病新品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这方面的探索从马铃薯普通栽培种种内品种间杂交拓展到其野生种和近缘栽培种中的抗性基因的引进。30多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表达异源物种的基因成为可能,加之马铃薯再生、转化体系的成熟以及马铃薯无性繁殖的特性,植物基因工程成为改善马铃薯抗病性的有效工具之一。本研究利用植物基因工程手段在国内首次将来自玉米(Zea mays L.)的核糖体失活蛋白基因(RIPs)转入马铃薯主栽易感病品种中,进行了目的基因表达的分子检测和对真菌R. solani及卵菌P. infestans的抗病性鉴定,以期改善和提高马铃薯抗病性,取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农杆菌介导的叶圆片转化法获得了5个卡那霉素抗性株系的36个抗性株,建立的转化体系遗传转化率为6.25%。2.来自3个卡那霉素抗性株系的34个株的基因组中均扩增到了RIPs基因,经Southern印迹分析证实各抗性株基因组中整合了2或4个拷贝RipS基因;RT-PCR分析表明RIPs基因在转录水平正常表达,且RIPs因在根中的表达量高于茎叶;蛋白提取物具有RIPs基因产物的脱嘌呤活性。3.温室盆栽试验证实有1个转基因株系显著提高了对由R. solani AG2-1引起的马铃薯块茎黑痣的抗性;R. solani AG2-1毒素致萎试验鉴定转基因株系未能显著提高对茎溃疡抗性。4.离脱叶接种P. infestans单生理小种孢子悬浮液鉴定转基因株系抗性,来自同一个株系的4个株均高抗晚疫病;以P. infestans 9个生理小种孢子悬浮液混合物接种离脱叶鉴定3个转RIPs基因株系,其中2个株系抗性得到显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