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榕树与其传粉榕小蜂组成的共生系统是研究有关互利共生系统的起源与进化、资源冲突、共生体系稳定机制和性比分配等理论的经典模式系统之一。榕树依靠传粉榕小蜂传粉,传粉榕小蜂生活史的主要阶段都在榕果内完成。与传粉榕小蜂同时存在于榕果内的还有很多非传粉榕小蜂,种类因榕树而异,它们生物学特性各异,对榕~蜂互利共生体系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垂叶榕(Ficus benjamina)是一种常见的绿化树种。垂叶榕的传粉榕小蜂是Eupristin koningsbergeri,同时还存在至少7个属15种非传粉榕小蜂。但由于榕果是一个密闭黑暗的环境,无法直接观察各种榕小蜂的发育情况和种群数量,榕果内各种榕小蜂的种群动态还未有相关报道。本实验用3年时间,对海南省儋州市6株垂叶榕进行逐月采集,采集榕果共计19批508个。通过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原有12种非传粉榕小蜂的基础上,又发现3个种,分别属于Sycoscapter和Sycophila(2种)两属。
垂叶榕榕果内旱季和雨季小蜂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均无显著差异,说明榕小蜂群落结构不因季节变化产生变化,群落结构相对稳定。榕果内各种榕小蜂的虫瘿根据体积大小及壁的质地可分为四种类型,每种虫瘿都有固定种类的榕小蜂在其中发育。各种榕小蜂根据发生数量及连续性分为常见中和偶见种,常见种为Eupristina koningsbergeri,Philotrypesissp.1,Philotrypesis sp.4,Philotrypesis sp.5,Sycoscapter sp.1,Walkerellabenjamini,Walkerella sp.1,Sycophila sp.2,Sycobia sp.2共9种。传粉榕小蜂是优势种,发生数量最大,约占群落中榕小蜂总量的一半,并在1月达到最大值,5月数量最少。非传粉榕小蜂中Sycoscapter sp.1数量最大,4月数量最少,9月数量最大;Philotrypesis sp.5全年都维持较低的出蜂量。偶见种包括Acophila sp.1,Omyrus sp.1,Sycobia sp.1,Sycophila sp.1,Sycophila sp.3,Sycophila sp.4和Sycoscapter sp.2共7种,它们的存在对常见种的数量几乎没有影响,只有在榕果内资源不足时,它们才会对非传粉榕小蜂产生不同的作用。我们认为偶见种利用的是榕果内未饱和的一部分资源,也可能是榕果为偶见种的发生预留了空间和资源。此外,非传粉榕小蜂的存在能起到平衡果内资源的作用。
传粉榕小蜂通过性比调节来增强对环境的适应性,研究发现,传粉榕小蜂的数量季节差异很大,但性比没有显著差异。非传粉榕小蜂数量与传粉榕小蜂性比呈正相关,与传粉榕小蜂雌性后代数量呈负相关,而与传粉榕小蜂雄性后代数量无显著相关性。对于这一结果,我们认为传粉榕小蜂有相对稳定的生殖策略,非传粉小蜂在寄居或寄生于传粉榕小峰时具有性别偏好性,即偏向产卵于含有雌性传粉榕小蜂幼虫的瘿花中。
Sycobia sp.2有雄性多型现象,雄虫分为有翅和无翅两种类型,两类雄虫的数量和占雄虫总量的比例没有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当Sycobia sp.2的种群数量很低时,Sycobia sp.2倾向于产生有翅雄蜂,种群数量的增大会导致仅有无翅类型的产生,而种群数量很大时,两种类型的雄蜂才会同时出现,此时有翅雄蜂的比例会随着Sycobia sp.2的种群密度的增大而减小。数量分析显示,Sycophila sp.2对Sycobia sp.2的有翅雄蜂有显著的抑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