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l异质金属组配接头界面反应行为及力学性能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2005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异质金属复合构件能够充分发挥各组成材料在性能和成本等方面的优势,满足不同服役条件对材质的特殊要求,使得异质金属复合构件的焊接制造已经成为高端制造领域的发展前沿。然而,异质金属焊接容易出现冶金不相容等严重影响接头质量的瓶颈难题,抑制接头界面产生金属间化合物(intermetallic compound,IMC)成为保障接头可靠服役的关键。降低焊接热输入是抑制接头界面产生脆性IMC的主要手段,诸如摩擦焊等界面金属产生大变形的方法为实现低温高效焊接提供了可能,但背后的科学机理尚不明确,因此充分理解接头界面反应机制对于指导异质金属高性能焊接制造至关重要,同时将为开发新型低温高效焊接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工业纯铁和1060铝合金典型材料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扩散焊、热浸镀等方法研究固态铁/固态铝(固/固)、固态铁/液态铝(固/液)界面反应的差异性、元素扩散行为以及力学性能随工艺参数的演变规律,并结合热力学和动力学理论知识对界面反应层生长行为及规律进行分析。进一步结合冷轧塑性变形以降低真空扩散焊过程的焊接温度,将经冷轧塑性变形处理的试样在不同焊接工艺参数下进行扩散连接,系统研究接头界面组织形貌、元素扩散行为、力学性能随工艺参数的演变情况,揭示塑性变形对接头界面反应过程的影响规律,阐明塑性变形影响下的异质金属接头原子扩散机制。获得主要研究成果如下:固/固和固/液界面IMC的相组成和微观组织形貌存在较大差异。固/固界面处IMC主要由Fe2Al5相和极少的Fe Al3相构成,IMC层呈轻微的波浪状向铁侧生长;固/液界面处IMC由Fe2Al5、Fe Al3以及少量Fe Al相组成,且Fe2Al5层呈指尖状向铁侧生长。两者界面处的IMC厚度均随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基于动力学理论,计算得到固/固及固/液界面反应层的生长激活能Q分别为286.0 k J/mol、71.5 k J/mol。固/固及固/液界面区显微硬度明显高于两侧的纯铁和纯铝母材,界面区最高的显微硬度可达850 HV左右。随着焊接温度和时间的增加,固/固界面剪切强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焊接温度600℃、保温时间120 min、焊接压力1 MPa工艺条件下,固/固接头的剪切强度为35 MPa。而固/液界面结合强度随热浸温度和时间的增加变化不大,剪切强度最高仅有16 MPa。试样均在界面处发生断裂,呈现出明显的脆性断裂特征。固/固接头裂纹呈现出两种扩展路径:(i)裂纹在IMC/1060铝合金界面处发生扩展,(ii)裂纹沿IMC与IMC/1060铝合金界面交替扩展,而固/液接头裂纹仅在IMC/1060铝合金界面处发生扩展。在以上研究基础上,为进一步抑制IMC生成并提高扩散焊接效率,提出结合冷轧塑性变形的真空扩散焊新手段,研究得出了塑性变形对接头界面反应的作用规律。不同变形量下接头界面均形成了由Fe2Al5相及少量Fe Al3构成的反应层。随着焊接温度升高与保温时间延长,接头界面反应层厚度明显增加,反应层长大过程中没有新的物相生成;相同工艺条件下,变形量越大元素的扩散距离越远,所得接头界面反应层也越厚。基于Arrhenius公式,计算得到20%、40%、60%以及80%变形量下接头界面反应层的生长激活能分别为Q20%=282.0 k J/mol、Q40%=276.2 k J/mol、Q60%=261.1 k J/mol、Q80%=251.1k J/mol。随着变形量增加,生长激活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当变形量为80%时,生长激活能较20%变形量接头降低了12.2%。揭示了接头剪切强度随工艺参数及塑性变形的演变规律:剪切强度随反应层厚度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当焊接温度为575℃,变形量为40%时,接头剪切强度达到最大值39MPa。接头在界面处发生断裂,断裂模式为脆性断裂特征。在压缩剪切测试过程中,裂纹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扩展路径:(i)裂纹在IMC/1060铝合金界面处发生扩展,(ii)裂纹沿IMC与IMC/1060铝合金界面交替扩展。
其他文献
当前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在汽车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汽车轻量化能够通过降低车身重量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采用轻量化材料是实现汽车轻量化目标的主要手段,镁合金和铝合金作为轻质合金,能够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达到减重的目的,在汽车制造业有着重要且广泛的应用。镁合金与铝合金由于物理化学性质差异较大,在焊接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问题,因此如何实现镁铝异种金属高质量连接也成为科研人员关注的重点。镁/铝焊接过程中产生的金
学位
染料工业的高速发展使废水排放量持续增长,染料废水的高效降解处理不容忽视。偶氮染料着色能力强且易于合成、色谱齐全,目前应用最为广泛,但其具有很强的致癌性,且化学惰性高、极难降解,如何高效降解偶氮染料废水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用于偶氮染料降解的材料往往具有降解效率低、稳定性差、制备工艺复杂等缺点。针对以上问题,本课题将高熵合金的多组元协同效应与纳米多孔合金的高比表面积和网状通道优势相结合,以Fe
学位
随着通信频率不断增大,陶瓷介质滤波器因其体积小、重量轻、低损耗、性能好等特点成为适配5G大规模多入多出天线技术的基站主流滤波器。在陶瓷介质滤波器的使用中,其表面需要金属化来实现电磁屏蔽功能和后续基板焊接等工艺要求,金属化的质量关系到陶瓷滤波器的信号抑制能力、选频能力以及使用稳定性、可靠性。传统陶瓷表面金属化工艺存在着成本高、性能不佳等问题,且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因此,如何在绿色、环保前提下实现陶瓷
学位
在产业更新的时代背景下,走校企协同发展的道路,有助于高职教育培养出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技能性人才。该文从企业和学校两个方面分析校企协同育人视域下景观设计实训教学的问题,提出“项目+”的景观设计专业实训教学改革模式,并阐述该模式的内涵、外延、优点以及与以往教学模式的区别,进而探索以“项目+”为核心的实训教学方式在景观设计实训教学中的实施、推广等。
期刊
在低碳环保的经济发展形势下,电力电子设备向节能化和小型化的方向发展。高度需要具有高饱和磁感应强度(Bs)、高磁导率和低铁损的软磁材料。Fe基纳米晶软磁合金因其优异的磁性能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中Fe-M-B(M=Zr,Nb,Hf)(Nanoperm)系纳米晶合金表现出超过1.5 T的Bs以及低矫顽力(Hc)和低铁损等优异综合软磁性能,并且低加热速率下能够形成细小的纳米晶结构,有望成为新型铁芯的候选
学位
作为一种能源转换功能材料,热电材料可以直接实现热能与电能间的相互转换。同时,其又具有安全可靠、对环境无污染等优点,因此在固体制冷和废热回收等领域有着极大的应用价值,并成为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In2O3氧化物陶瓷材料由于具有良好的电学性能和高温稳定性,被研究者们视为高温环境下理想的热电材料。然而,In2O3具有较高的本征热导率,一直是限制其热电性能提高的主要因素,因此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本文
学位
高等学校的核心职能是培养人才,承担着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的使命。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转型发展中注重全面育人,提出了“三全育人”理念,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一理念旨在培养具备综合素养、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优秀毕业生,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复杂多变的就业市场。对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育人模式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期刊
电子封装的发展带来集成电路的微型化,这要求焊点应具有更高的可靠性。IMC作为焊点连接的基础,强烈影响着焊点的可靠性,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聚焦于Cu6Sn5的研究,鲜少有对Cu3Sn做相对系统的研究。本文用回流焊的工艺,结合相应的表征手段、模拟技术,深入研究了回流工艺(回流温度、时间、冷却速率、回流次数),基底材料取向,焊点成分和尺寸作用下钎焊液-固反应过程界面金属间化合物Cu3Sn相的生长机理及动
学位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加速了电动汽车、电化学储能电站等新能源设备的发展,使得对高能量、长使用寿命锂离子电池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目前广泛应用的石墨负极材料已经接近其理论比容量的极限,导致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难以与传统内燃机汽车相匹配,因此,开发新型高性能负极材料是当下重要研究课题之一。碳纤维自支撑负极材料是一种提高电池能量密度的可行方案,将一体式电极结构取代传统涂敷加集流体工艺,舍弃惰性添加剂与金
学位
全球能源低碳转型的进程加速推进,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目前以及未来人类发展中最具影响力的技术之一。为了能够实现高效持续利用可再生资源,世界各国政府以及科学研究都投入大量资本和精力来发展储能技术。目前,锂离子电池(LIBs)是最重要的储能装置之一,电池的负极由石墨碳材料构成,其比容量较低(372 m Ah g-1),是制约LIBs性能的一大因素。过渡金属磷化物电位低且比容量高,是有发展前景的LIBs负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