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基础教育一直都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当前教育发展的重心开始转向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布局的均衡。农村基础教育布局调整出现了一系列的复杂效应,其中值得重视的一点是其对中小学生的道德成长产生的各种影响。青少年道德成长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青少年道德健康成长是基础教育的应有之义。本研究的重要意义,包括对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政策在农村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查,为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效果评价标准提供新视角,以及为进一步进行基础教育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提供理论支持。
道德成长是少年儿童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通过社会经验和社会知识的积累,不断习得、修正、提高自己的道德意识,使其更加适应社会要求的过程。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而道德风险指道德成长中的某种危害性后果出现的可能性。这种后果是可预测的,可以通过抑制其诱发性因素而规避这种危害性后果的产生,从而避免道德成长偏差的出现。道德成长的成因包括内因与外因,内因包括主体认知与逻辑发展水平,意志和愿望因素;外因包括被动文化因素和主动教育因素。
农村初中布局调整通过对学生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个作用途径影响学生的道德成长,其中在家庭途径中影响了亲子关系和家庭道德教育,在学校途径中影响了学校道德教育和同辈群体状况,在社会途径中影响了社会人际和社会文化。这也导致农村初中布局调整后学生道德成长出现了风险。
农村初中布局调整后,学生的主体道德、人际道德、社会公德的成长受到了影响。这种影响有正向的可能性,包括提高学生道德成长的独立性,扩展学生道德成长的信息来源,丰富学生道德成长中的道德实践机会,提升学校德育质量;同时也有负向的可能性,包括削弱家长对道德成长的监管,不良文化的负面影响,人际交往隐藏的道德风险,对德育效果造成不良影响等。
对这些问题,可以考虑以下对策:避免简单的一刀切,对某些偏远和交通不便地区采用设立教学点、复式教学、九年一贯制学校等方式;借鉴国外的经验,开始发展教育交通;加强对寄宿生的管理;加强对初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的关注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