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构超密集网络干扰协调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x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演进,移动通信网络实现了从承载语音业务到承载宽带数据业务的跨越式发展。用户终端数量的急剧增长,通信业务和应用场景的多样化,对移动通信的系统容量、传输速率、连接数量、连接密度、端到端时延和服务质量均提出了新的挑战。异构超密集网络是业界公认的增大网络容量,提高传输速率、连接数量和密度,缩短端到端时延,改善网络服务质量的关键技术之一。异构超密集网络融合多种无线接入技术,由功能不同、覆盖范围不同的宏基站和低功率节点(Low Power Node,LPN)在空间中密集化部署而构成的一种新型网络形态。异构超密集网络中,部署于授权频段的宏基站提供控制覆盖、业务连接和移动性管理;部署于免授权频段的LPN提供大容量、高速率、高密度、低时延的数据覆盖。异构超密集网络提供多制式、多层次的网络覆盖,缩短了网络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大大提升了网络密度和网络容量。然而,网络的密集化部署使异构超密集网络存在无线资源管理、干扰协调、能效优化等诸多挑战。论文紧紧围绕“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5G无线网络非栈协议虚拟化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教育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课题《未来网络(5G及以后)架构研究》的需求,针对异构超密集网络干扰协调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及贡献如下:(1)提出了一种LTE-Advanced异构网络小区间干扰协调算法针对宏基站对LPN扩展覆盖范围内用户的下行干扰问题,提出了一种分割式覆盖范围扩展机制。分割式覆盖范围扩展机制通过调整LPN偏置值,使LPN覆盖范围动态伸缩,以均衡宏小区和微小区负载,更好地为热点地区用户服务。接着,提出了一种Macro-LPN协作式干扰协调算法,以抑制宏基站对LPN扩展覆盖范围内用户的下行干扰。当网络负载较轻时,宏基站和LPN均有剩余频谱资源可供使用,LPN为处于LPN扩展覆盖范围内的用户分配未被宏基站占用的频率资源,消除下行干扰。当网络负载较重时,宏小区用户和LPN扩展覆盖范围内用户通过协作复用频率资源,以抑制宏基站对LPN扩展覆盖范围内用户的下行干扰,满足宏小区用户和LPN用户的吞吐量需求,提升网络中有效用户的比例,改善网络性能。(2)构建了异构超密集网络干扰协调测试平台基于软件无线电构建了一个异构超密集网络干扰协调实时测试平台。设计了实时测试平台的工作机制,实现了符合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规范的物理层和媒体接入层。在测试平台上以LTE-Advanced异构网络为对象,采用增强型小区间干扰协调(enhanced Inter-Cell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e ICIC)方案,测试了符合LTE-Advanced规范的宏小区/微小区两层结构的异构网络实时通信。该测试平台为工程应用环境下异构超密集网络干扰协调机制的设计、测试及验证提供了技术手段。与国内外普遍采用的计算机软件仿真相比,软件硬件相结合的实时测试平台具有信道环境、干扰环境真实,执行速度快,实时性强等优势,适用于测试、验证不断发展演进的异构超密集网络干扰协调技术。(3)设计了一种非协作式LTE-U与Wi-Fi共存机制针对LTE-U与Wi-Fi同频段部署干扰问题,设计了一种非协作式动态LTE-U与Wi-Fi共存机制。非协作式动态LTE-U与Wi-Fi共存机制中,LTE-U通过检测Wi-Fi频谱利用率,动态调整LTE-U占用时长,LTE-U与Wi-Fi以时分复用方式交替占用免授权频段。接着对静态LTE on/off、动态LTE on/off、混合接入节点(Hyper Access Point,HAP)和LBT机制进行了实验测试。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在密集和超密集场景下,与静态LTE on/off、HAP和LBT机制相比,动态LTE on/off机制频谱利用率更高,网络吞吐量有一定程度的提升。(4)设计了一种协作式LTE-U与Wi-Fi共存机制及其工程化实践在非协作式共存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异构融合网络的协作式LTE-U与Wi-Fi共存机制。基于异构融合网络,LTE-U通过网络接口获取Wi-Fi的工作信息,LTE-U适时开启/关闭,减小了LTE-U与Wi-Fi之间的干扰。实验测试结果表明:采用协作式共存机制后,LTE-U不会打断Wi-Fi的传输,并且在LTE-U与Wi-Fi AP相互间距不足6米的超密集场景下,实现了LTE-U与Wi-Fi的和谐共存。以上工作为异构融合网络的部署及其干扰协调的工程化实践提供了一些技术方案支撑。
其他文献
随着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Large Hadron Collider)的运行,高能物理实验的数据越来越精确,这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一步提高理论预言的精度。当前人们已发现很多高能物理过程的标准模型预言和实验数据有较大的差别,我们需要确认这种差别是标准模型自身的理论误差,还是因为潜在的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造成的。本文采用国际上近年来提出的最大共形原理(the principle of maximum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气候问题日益凸显,为了缓解气候压力,很多企业开始携手与其合作伙伴共同构建低碳供应链。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始对减排技术进行研发,生产低碳产品,并通过下游企业的广告宣传活动或者碳标签等方式向消费者传递产品的碳排放相关信息,进而构建良好的品牌形象。企业研发减排和广告宣传活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效果不是即刻的,存在累积效应。供应链企业应当基于长期视角来制定价格、减排和广告等相关策略,不能
古希腊的哲学蕴含着关于“技术”最原初的哲学思考。对于“技术”概念涵义的哲学构思,在古希腊哲学理论中起着重要的构成性作用,因而对这一问题的探究不仅是技术哲学追溯其原始形态的必要工作,同时也是古希腊哲学的基本问题。本研究通过古希腊哲学中“技术”问题的梳理、考察,来探究古希腊时期的技术哲学思想特点,解释其内在的逻辑脉络,并探讨其相对于现代技术哲学而言的理论启迪意义。这对于拓宽技术哲学的思想史,具有一定的
随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工程岩体断裂失稳现象越来越突出,时常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认识和控制工程岩体断裂失稳现象成为国内外学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本论文综合运用室内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等方法,系统地探究了裂隙岩石基本力学特性与雪崩动态活动,揭示了裂隙岩石变形破坏机理,并对力学参数、裂纹扩展特征和雪崩活动规律在裂隙岩石整体失稳破坏前兆信息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分析。取得的主
矿物油纸绝缘是电力变压器的主要绝缘形式,在设备运行条件下将逐渐老化,导致其绝缘及机械性能下降,严重影响设备的运行安全。由绝缘老化引起的故障占变压器事故的重要部分,延缓油纸绝缘老化对保障变压器安全可靠运行极为重要。尤其随着运行15-20年以上老旧变压器的数量的增加,科学有效延长其绝缘使用寿命,提升老旧变压器安全运行水平,是保障电网安全面临的重大需求。以提升绝缘油性能为出发点,研究能够延缓纤维素绝缘纸
进给系统作为数控机床的控制及运动执行部件,其动态特性直接影响工件的加工质量、决定加工系统的性能及可靠性。考虑安装误差、尺寸误差、连接件弹性变形、动态切削力等因素的影响,数控机床加工过程中进给系统的振动不可避免。因此,开展数控机床进给系统及其连接支撑部件动态特性分析对抑制加工过程振动,提高零件加工精度及数控机床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分析滚动直线导轨轨道磨损与滚珠动态
变压器类设备是现代电力系统中发、输、变、配、用全部环节中最重要的电气设备,在轨道交通、电动汽车、全电舰船、多电飞机等前沿装备与系统中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灵活多变的运行场景导致变压器类设备需承受复杂的电磁暂态应力,对其安全稳定运行造成极大挑战。建立精确表征变压器类设备电磁暂态特征的物理模型,实现变压器类设备在复杂电磁激励下的准确模拟,对变压器类设备的电磁暂态分析、趋势预测、主动预警、事故溯源、
高氨氮低C/N工业废水是世界上公认的难处理有机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由于其较低的成本,应用最为广泛。但是,温度和碳源短缺是影响寒冷地区生物脱氮的主要因素。为提高微生物处理高氨氮低C/N废水能力,试验研究了电凝聚对生物脱氮的强化。本论文从实验室小试、机理分析到中试实际应用,系统地研究了电凝聚技术在低温条件下,对生物法处理高氨氮低C/N废水的强化性能。电凝聚强化SBR生物硝化试验研究。试验搭建4个SBR反
基于通用多协议标签交换(Generalized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GMPLS)协议的光网络能够提供大容量高速率的网络连接。然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5G、物联网、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新兴业务层出不穷,光网络的控制平面逐渐变得僵化。例如,光控制平面根据预定义的策略配置光网络,以及重新配置以响应故障,负载和应用变化都显得很困难。因此,复杂多变的业务需求对光
服务属性分类及服务要素优化配置是服务设计或者改进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关于服务属性分类及服务要素优化配置问题的研究已经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需要说明的是,已有的关于服务属性分类及服务要素优化配置研究的数据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的。然而,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数据具有很多缺点,例如,耗费大量时间和金钱,数据的质量取决于问卷的复杂性或长度以及被调查者参与的意愿等。随着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