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家发展到宋代,需要一种既保留儒家精髓,又兼采他家优长的新统治思想来适应这个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另外,由于佛教、道教的日渐盛行,在这种岌岌可危的压力之下儒家开始吸收佛、老思想,周敦颐的“诚学”思想就产生于此种背景之下。先秦儒家有关“诚”的思想是周敦颐诚的理论的来源。孟子说“诚”是以“心”为点铺展开来,强调“心”的作用,将“人”与“天”、“诚”与“心”连接在一起,这样便把“天之道”与“人之道”统一连接了起来,使“诚”贯通天人、上通下达。荀子是站在道德的角度来看的,他把“诚”视作一种自然规律的运行,最终上升为道德层面。荀子把“诚”视作是君子修养身心最善的,修养身心达到“至诚”,也就不再需要其他的办法了。《中庸》中“诚”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诚者,天之道也”,说明“诚”是宇宙的本体,但“诚”强调打通内外,所以那些普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勤奋、反思到达于“至诚”这一最高修养境界,从而达到宇宙人性、天人合一的境界,成就理想人格。《大学》是儒家的另一部经典著作,它对“诚”也有论述。李翱的复性论中以“诚”为本体,对他之前前辈们所说的“诚”进行修改,更侧重于强调“诚”在复性中的重要作用。这些都是周敦颐“诚学”思想的理论渊源。周敦颐的“诚”的主体内容是“仁”、“义”、“中”、“正”、“公”这五方面。其中“仁义”是沿袭传统儒家的义项,“中正”在周敦颐这里有着特殊的含义。在《太极图说》中,“无极而太极”这一范畴除了传统的解释之外,还可以表述为“太极—诚”,站在宇宙论的角度来看,万物的根源来自于“太极”,“太极”也是动静性能的合一状态;从价值形而上学的观点看来,“太极”是“诚”的彰显,也是人生存价值的根源和意义的归宿。因此,“太极—诚”也是宇宙论和价值形而上学的合一。《通书》则对“诚”具体能够生发出五常百行的功能和过程进行了表述。因为圣人“至正而明达”,也就能够与诚合一。周敦颐还提出了“诚”的实践工夫则主要是无欲主静、纯心务实、学思并重等。学生二程对周敦颐“诚学”思想进行了继承发展,对于“诚”在形而上的意义上,二程以实理来解释诚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和社会和谐之道,在二程看来,“诚”能帮助社会实现理想的秩序,“诚”是封建伦理关系的一个重要桥梁和枢纽。朱熹则延续了周敦颐、程颢程颐的“诚学”思想,对“诚学”思想进行了分析。朱子提出“思诚”必须“明善”,“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同时认为“明善自是明善,思诚自是思诚,明善是格物、致知,思诚是毋自欺、慎独,明善固所以思诚,而思诚上面又自有工夫在。”①刘宗周提出了诚意学说,认为周敦颐的主静之说是慎独的一个方法。最后,本文阐述了周敦颐“诚学”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具有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