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沙生植物光合及叶绿纱荧光特性研究

来源 :北京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gtia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使用LI-6400测量沙柳(Salix psammophila)、沙蒿(Artemisiaintramongolica)、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气体交换与叶绿素荧光参数,以了解其日、季节动态变化规律,探索影响其光合作用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提高植物光合生产力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沙柳、花棒净光合(Pn)日变化为单峰型曲线,沙蒿Pn日变化曲线既有单峰型曲线又有双峰型曲线。适宜环境条件下,沙柳、沙蒿、花棒Pn峰值分别出现在10:30、11:30、11:30。但严酷的环境条件下,其峰值提前。   2.沙柳、沙蒿、花棒Pn季节变化为双峰曲线,花棒次峰不明显。Pn日均最大值沙柳出现在9月上旬,为11.24μmol m-2s-1;沙蒿Pn出现在6月下旬,为14.77μmolm-2s-1;花棒Pn出现在7月上旬,为6.13μmol m-2s-1。   3.沙柳蒸腾速率(E)日变化为单峰型曲线,在10:30-14:30之间出现峰值。沙蒿、花棒E日变化同时具有单峰型和双峰型,单峰型曲线峰值出现在11:30,双峰型曲线主峰值出现在9:30,次峰值出现时间不定。   4.光响应曲线分析表明沙柳、沙蒿、花棒均具有较宽的光合生态幅和较强的强光适应性。沙柳光能利用效率、固碳能力与生物生产潜力最高,沙蒿次之,花棒最低。   5.在试验测定的环境因子中影响沙柳Pn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水分;影响沙蒿Pn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温度和大气相对湿度;影响花棒Pn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温度和光照强度。   6.沙柳、沙蒿、花棒的光下最大光量子产量(Fv/Fm)、PSⅡ实际量子效率(ΦPSⅡ)、光化学淬灭(qp)的日变化曲线为“V”型,非光化学淬灭电子淬灭(NPQ)的日变化曲线为单峰型曲线。沙柳、沙蒿相对电子传递速率(ETR)的日变化曲线既有单峰曲线又有双峰曲线,双峰曲线出现在7月中旬、8月中旬。花棒ETR的日变化曲线为单峰曲线。   7.沙蒿ΦPSⅡ、qp最大,其光能接受及转化效率最高,能最多的把吸收的光能用于光化学反应中,将更多份额的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沙柳次之,花棒最低。沙蒿ETR最大,光合能力最强,花棒次之,但花棒在生长末期光合能力低于沙柳。沙蒿Fv/Fm、NPQ均大于其它两种植物,说明沙蒿具有较强的激发能捕获效率,对光强的调节能力较强。沙柳PSⅡ激发能捕获效率较低,但其热耗散能力比花棒强。以上说明沙蒿对生长地的光环境适应能力最强。
其他文献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具有典型性、过渡性和古老性的植被地带,九连山常绿阔叶林净初级生产力及其与水热条件关系的研究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水文
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川滇无患子(Sapindus delavayi)在我国分布广泛,种质资源多样性丰富,其种仁油及果肉皂苷含量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同时无患子也是重要的生物柴
本文以地锦和五叶地锦优良无性系的两年生繁殖苗为试材,以细胞膜稳定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和保护酶等相关理化指标为依据,对地锦和五叶地锦幼苗进行了低温胁迫和盐胁迫下的系统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1-0073-02  教学是具有很强时代感的活动,历史教学尤其如此。2014年高考渗透出历史教学要突出“历史的现实意义”。为此,我想就高中历史教学对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性作用;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从而体现高中历史教学的现实意义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其肥力质量可以直接反应土壤调控水、能量和营养物质的能力以及支持植物生长的潜力。土壤微生物商(Cmic/Corg)作为土壤最基础的生物学指标,
该论文主要研究了利用一些植物生理指标如:激素含量、硝酸还原酶、可溶性蛋白浓度等对红皮云杉进行早期测定的可行性.实验材料来自于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18~19年生红皮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相应的能源消耗也越来越多,使得能源的价格不断上升,能源危机已
树木细根的生产和周转对森林生态系统C和养分循环具有重要影响。由于温带土壤资源有效性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导致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RLD)和比根长(SRL)的季节性差异,以及细根生
本研究以一年生黑松(Pinus thunbergii)实生苗为实验材料,研究松材线虫病早期其寄主薄壁细胞的死亡过程和方式。按时间进程和与接种点上下距离的远近,对松苗分茎段进行粗分离和
本论文以毛新杨(P.tomentosa×P.bolleana,2n=2x=38)、‘哲引3号杨’(P.pseudo-simonii×P.nigraZheyin3#’,2n=2x=38)、大青杨(P.ussuriensis,2n=2x=38)等杨树为研究材料,探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