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O纳米颗粒对鲤鱼的致毒效应及在鲤鱼体内的分布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fg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纳米材料的广泛应用,纳米颗粒对环境和生物的负面效应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纳米颗粒的环境效益已经成为国际上的研究热点。纳米颗粒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水生生态系统中,对水生生物如微生物、藻类、甲壳类动物和鱼类等均可产生毒性作用,进而可能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原有的物质组成和结构,对水生生态系统功能产生潜在的负面影响。水体中的纳米颗粒可以进入鱼类体内并在鱼类组织中蓄积,同时对鱼类产生毒性作用。然而,纳米颗粒在鱼类体内的吸收、分布、蓄积规律及其对鱼类的致毒机制还不清楚。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CuO纳米颗粒对鲤鱼的最小致死浓度,在此浓度下研究CuO纳米颗粒对鲤鱼的亚慢性毒性,确定CuO纳米颗粒在鲤鱼体内的主要蓄积器官和随粪便排出量,并初步探讨CuO纳米颗粒对鲤鱼神经系统的作用机理,为深入理解CuO纳米颗粒进入水体后的潜在生物毒性及其毒性机制提供基础数据。本文首先研究了CuO纳米颗粒(10 nm)对鲤鱼的96 h急性毒性作用。结果表明,CuO纳米颗粒可导致鲤鱼行为异常如粘液分泌增加、浮力控制异常和活性降低。CuO纳米颗粒对鲤鱼的毒性作用不明显,其毒性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其毒性大于微米颗粒。进一步的实验将以100 mgL-1的CuO纳米悬浮液确定为暴露浓度,研究CuO纳米颗粒对鲤鱼的亚慢性毒性。对鲤鱼的亚慢性毒性研究表明,CuO纳米颗粒可抑制鲤鱼的生长,且CuO纳米颗粒的抑制程度强于CuO微米颗粒和Cu2+溶液。暴露后,CuO纳米颗粒组鲤鱼组织中Cu含量高于其微米颗粒和Cu2+溶液。CuO纳米颗粒暴露后各组织Cu含量大小次序为:肠>鳃>其它组织>肝>皮肤和鳞>肌肉>脑,CuO纳米颗粒主要分布在鲤鱼的肠、鳃和其它组织中。此外,鲤鱼暴露于CuO纳米颗粒后,粪便中的Cu含量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且CuO纳米颗粒组鲤鱼粪便的Cu含量明显高于CuO微米颗粒和Cu2+溶液组。CuO纳米颗粒可能穿透血脑屏障而进入鲤鱼脑中,并在脑组织中不断蓄积。本研究初步的结果表明,CuO纳米颗粒暴露之后可导致鲤鱼脑组织中的胆碱酯酶活性降低,从而可能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进而引起鲤鱼暴露之后的行为异常。
其他文献
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农田土壤镉(Cd)污染日益严重。选用适宜肥料是合理利用和修复Cd污染土壤的途径之一,但有关磷肥对土壤-叶菜类蔬菜系统中Cd迁移的影响未得到普遍认
水污染问题成为人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由于水污染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传统的生物降解方法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电化学氧化技术(AEOP)作为一种高级氧化技术(AOP),由于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给人类带来了充足的能量,同时也排放了大量的CO2等温室气体。温室效应成为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CO2捕获和储存技术也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注意。利
<正>分娩是家庭的重要事件,研究显示,良好的夫妻关系及家属的关照能降低产妇产后抑郁发生率[1-2],而产妇产后心理健康是婴儿获得良好照顾的重要保证之一。因此,将产妇配偶及
任何一个社会组织要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内求团结,外求发展,都离不开公共关系,高校当然也不例外。
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国也产生了许多由于过度利用资源、过度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而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公司作为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角之一,在为促进经济发展作出
在对森林经理学课程的专业特点以及现代试题库系统发展现状研究的基础上,采用visual smdi02008中的C#编程语言以及sql server2000数据库构建了基于C/S模式的森林经理学课程试题
胜利油田已进人石油开采的中后期,需要注人地层的水量逐年增加,采出液中的含水率也随之增大。因此,采出废水经处理后回注成为减少环境污染、保障油田可持续开发、提高油田经
本研究通过对驯化、筛选耐盐菌的基础生物学研究和氧化还原介体加速偶氮染料厌氧生物降解技术,来解决高含盐染料废水中高盐对传统生物处理系统抑制现象和偶氮染料厌氧生物降
文章结合大宁河大桥桥位地形和三片主拱肋的构造特点,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施工缆吊系统的设计。针对大桥的施工特点,克服扣索张拉引起的拱肋节段间的高程差,提出了基于扣索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