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作品《醉花阴<重阳>》的创作探析与演绎

来源 :泉州师范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唱作品《醉花阴<重阳>》是著名作曲家吴少雄以宋词《醉花阴》为歌词,与南音元素相融合所作。该作品为单三部曲式,其旋律由女声领唱-男声领唱-男女声共同领唱-女声领唱的形式共同呈现;在对该作品音乐特征、演唱处理、指挥设计分析的基础上,指挥运用挥拍的幅度与手位的高低、分拍与合拍、左右手交替使用来表达情感。笔者通过本次研究对该作品旋律声部的安排、结构、和声编配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有利于提高笔者的作品分析能力与指挥技法,进一步提升笔者合唱排练水平。
其他文献
期刊
探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igh-resolution melting curve,HRM)技术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对链霉素耐药性的可行性。用传统药物敏感性试验进行结核分枝杆菌链霉素耐药性检测;以Rpsl和rrs的耐药决定区为靶点设计引物进行HRM分析,判断菌株是否对链霉素耐药;以药敏结果为标准,应用SPSS17.0分析两种检测结果之间的符合率;Kappa检验分析两种结果的一致性。药敏结果显示,84株菌
21世纪以来,我国民族歌剧在发展中不断地尝试和创新,艺术审美和表演形式上都日益完善、成熟。《运河谣》便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部民族歌剧。本文以《运河谣》中关砚砚一角的主要唱段《又把我弃在深渊》《好人啊,你还想瞒我到哪一天?》作为切入点,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自身对作品的解读及演唱实践经验,对唱段进行研究。从关砚砚此角色的情感表现及变化中,挖掘唱段的深层内涵。探索如何在表演中诠释、传达出此人物的不
评价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法在结核分枝杆菌氧氟沙星耐药性检测的有效性。采用传统比例法、DNA测序法、高分辨率溶解曲线法对84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进行氧氟沙星耐药性检测,分别以药敏结果和DNA测序结果为参照,应用卡方检验分析各检测结果之间的差异性,Kappa检验分析检测结果一致性。药敏结果显示,12株菌对氧氟沙星耐药,72株敏感。DNA测序结果显示,10株菌存在gyrA基因耐药相关突变,74株菌不存在
幼儿时期的习惯养成对人们在成年后的生活习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代背景下的幼儿教育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在笔者所接触的幼儿中,不少幼儿存在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本文从幼儿生活习惯养成现象进行浅析,从家长的教育理念、幼儿的自身发展、幼儿园和家长的教育合力、社会因素等方面分析成因,提出如下四项养成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对策:了解幼儿发展规律,正确对待幼儿成长过程;家长提高自身教育理念,言传身教;教师利用
期刊
声乐套曲《诗人之恋》是舒曼创作的一部经典作品,本文以《诗人之恋》中的第一首《美妙灿烂的五月》为研究内容。舒曼对于其声乐作品的选词及其严格,不仅要具有极高的文学性,更契合德语语韵和旋律;钢琴伴奏在舒曼的歌曲中的地位也大为提高,与声乐部分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共同承担起刻画人物性格和提升歌曲表现力的人物。本文以声乐套曲《诗人之恋》中的《美妙灿烂的五月》为研究内容,试图探寻作曲家创作时的心境和想法。通对《
咏叹调《自从命运把我们分开》选自歌剧《后宫诱逃》。《后宫诱逃》是莫扎特第一部完整歌唱剧。从此,为德国歌剧开创了先河,成为了意大利喜歌剧与德国歌唱剧的转型交汇点。这部作品不仅是音乐与戏剧完美结合的产物,而且从剧情发展到人物形象塑造也蕴含了民族文化底蕴以及人道主义精神。演唱《自从命运把我们分开》时,要了解莫扎特创作特点和背景、剧情内容、以及女主人公的人物分析和角色塑造,这为之后的歌曲演唱打好基础。演唱
巴赫创作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是巴洛克时期经典的器乐作品。其结构严谨,内涵深刻,拥有高度的理性与丰富的情感。马林巴音色丰富且独特,用其演奏能给予这一古老作品别样的诠释。首先,本文着重对《无伴奏大提琴第三组曲》的作品背景、乐谱内容进行梳理与分析;其次选择了 Gwendolyn Burgett Thrasher(格温多琳·布格特·斯瑞雪)、Jean Geoffroy(杰·杰弗罗伊)、Fernando
琵琶作品《丝路飞天》是琵琶作曲家、演奏家赵聪为中央民族乐团大型音乐会《丝绸之路》所创作,作品结构庞大极具音乐张力,是具有鲜明音乐风格和特征的代表性现代琵琶作品。论文围绕作品中敦煌壁画伎乐天的飞天形象,探析西域音乐元素在作品中的运用。论述传统演奏技法、特殊演奏技法在作品中的运用和实践,力求还原作品中特定的音乐形象,并对乐曲的五个部分从情感表达、气息运用等方面通过与钢琴协作的方式进行二度创作,以此表现
絃友1的精神世界作为南音文化的一部分,是在南音文化不断滋养絃友的过程中,通过行为方式影响价值判断,价值判断不断累积形成价值观,价值观反过来影响行为方式的循环反复、螺旋上升,逐渐在絃友内心世界和精神层面形成有价值的“产物”,最终在这些有价值的“产物”中不断地层层叠加汇聚而成的。本文以絃友心中德高望重的丁世彬先生为例,通过整理文献资料中对丁世彬先生的描述、他人口述中对丁世彬先生的回忆,梳理丁世彬先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