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建国以来,为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村办小学、乡办初中和县办高中的三级办学、管理体制。除此之外,为了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充分享受受教育的权利,在农村偏远、人口稀少的地区还设立了大量的教学点。这种学校布局结构,在“普九”时期为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的普及发挥了重大作用,对于提高广大农村地区的人口素质和改善农村地区的精神面貌无疑是功不可没的。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适龄儿童人数锐减,导致农村学校生源严重不足,班额萎缩,导致教育资源浪费,教育效益不高。在这种格局的转变下,原有的分散的学校布局显然无法适应新形势下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为了优化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提高教育的规模效益和整体质量,来实现城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我国政府从2001年开始对农村中小学的布局进行调整。
学校布局调整实现了教育资源向城乡的集中,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的整合和优化,教育质量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农村教学点作为农村基础教育中一种独特的教学形式,在学校布局调整背景下其命运又是如何,其生存现状又是怎么样,面临的发展困境有哪些,未来发展趋势如何,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分析造成农村教学点发展困境的深层次原因,探求农村教学点的恢复和建设的可行性对策,这对于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调整与矫正和进一步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无疑具有很大的参照意义。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这是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主要阐述本文选题的缘由和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和成果进行介绍和分析.
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我国学校布局调整的介绍。在调查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学校布局调整的背景、一般模式以及学校布局调整的利益追求,对学校布局调整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和整体的认识。
第三部分是对学校布局调整背景下的农村教学点的审视。主要分析了在学校布局政策演变下农村教学点的发展历程以及学校布局调整中农村教学点的生存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究。
第四部分是在国外学校布局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教学点的未来发展趋势,这是基于对学校布局调整产生问题的反思和农村教学点自身价值来考虑的。
第五部分是在分析了农村教学点有存在和保留的合理性和价值性的基础上,提出其建设的一般原则和可行性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