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口老龄化是二十一世纪中国面对的严峻现实。提升老年人口生活和生命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健康老龄化不仅仅是老年个体温饱的解决、照料的满足,还包括精神的愉悦。本文以南京市区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访谈等调查方法获取实证资料,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问题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并提出构建老年精神关爱体系的想法。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方法,并对国内外的研究进行了回顾。第二部分理论基础和框架综述,对精神慰藉、社会支持两个概念进行了界定,点明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并尝试构建精神慰藉的指标体系。第三部分实证分析:首先对调查样本的精神需求和心理状态进行了描述,认为精神需求是现阶段老年人的迫切需求,物质生活水平较高的老人表现更明显,独居、丧偶的高龄老年人心理健康更应得到关注。再者从情感慰藉、人格尊重、成就安心三个维度,讨论了老人自身、家庭成员、社区、社会各主体对精神慰藉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情感慰藉主体呈现“差序格局”。家庭的情感慰藉功能受到人口流动、生活压力、价值观念等影响而呈现出弱化趋势。替代性的情感慰藉服务缺乏,为老服务发展受到限制,老年人的情绪情感面临着危机。社会转型弱化了老年本位观,老年人的弱势更清晰地凸显出来,其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和受尊重的程度受到了冲击,老年人再婚、就业等权益难以实现,一些个体甚至还受到家庭、社会的嫌弃与歧视。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激情并不高,价值期待差异大,参与意愿难以实现,实际就业率与就业意愿之间形成了较大差距;娱乐休闲方式单一,公共文化参与程度低,老年人的闲暇生活较为单调。静态活动更受老年人的欢迎,室外活动有待拓展。对大部分老人而言,子女并非生活的重心,老年人开始注重自身生活质量的提升。第四部分对策研究:老年人是责任主体,家庭成员是主要支撑,社区是重要依托,政府是工作的主导,社会力量是重要补充。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构建老年精神关爱体系。